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 通讯员 谢敏 实习生 陈宇琪
当前,出行高峰与高温天气交织,动车组列车高强度运转,它们“吃得消”吗?窗外热浪滚滚,高铁车厢内又如何做到清凉宜人?7月28日,记者来到湖南地区唯一的复兴号动车组检修基地——广铁集团长沙车辆段长沙动车运用所,揭秘热浪下动车检修全过程。
空调检修确保清凉出行
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长沙火车南站以南5公里外的长沙动车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库内暑气蒸腾,股道上停放着数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一般情况下,白天停在库里的都是要进行二级检修的,空调系统也是在二级检修时才需要检修。”在长沙动车运用所相关负责人带领下,记者走进一列准备“体检”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只见作业人员在这列车旁的车顶、车厢、车底三层平台分头作业,紧张有序。他告诉记者,动车组列车大多在白天运行,晚上7时30分以后陆续进库,进行最基本的日常一级检修。
暑运期间天气炎热,空调运行情况直接影响旅客的乘车体验,位于车厢内两端顶部的空调回风口是重点检查部位。
此时,整列列车已断电,闷热难耐。记者跟随空调组工长袁方走进列车车厢,只见他和工友配合下,熟练地登上梯子,打开车厢顶部的空调盖板,然后高举双手,将身子探到狭窄的空调回风口,小心翼翼地取下滤网进行更换。不时有灰尘落到他们的脸上、身上,然后迅速与汗水混在一起,他们也来不及擦拭,盖上空调盖板后又立即奔向下一节车厢。袁方告诉记者:“暑运期间,空调滤网的更换周期由10万公里缩短至5万公里,得抓紧时间更换,确保车厢内空气清新。”
“和车顶作业相比,车厢内还算是凉快的。”在袁方带领下,记者逐一刷门禁卡进入列车旁的车顶平台。虽然列车停留在检修库内,但金属车顶仍被高温“烤”得发烫。袁方顾不了这么多,他和工友们取出工具,拆开一节列车车顶的空调机组盖板,对冷凝风机、蒸发器、冷凝器等装置进行检查作业。
“这样的空调机组,每节车厢车顶都有一个,如果是重联动车组则有16个,这要求我们检修时既要细心,又要动作麻利,保证效率。”袁方说,在暑运来临前,他们对动车组列车的空调系统都进行了深度检查。冷凝器散热片是否堵塞、蒸发器翅片有无损伤变形、压缩机运行状态等关键指标,都要逐一仔细检查,确保列车空调以最佳状态持续输出清凉。
机器人作业提升检测效率
长沙动车运用所党总支副书记尹东介绍,暑运期间,长沙动车运用所保障日均115组动车组上线运行,最高达127组;日均检修动车组42组,最高峰达49组。
面对高温挑战,长沙动车运用所一方面错峰作业,将检修主力安排在夜间,有效避开白天酷热。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机器人作业优势,提升作业效率。
“你看,那就是我们的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随着工作人员的手指方向,记者看到一个长3.6米、重2吨的白色机器人静静地卧在地沟中。工作人员通过终端设备,设置指令、控制机器人钻进一列列车车底进行作业,依靠装备的高清视觉系统与精密传感探头,灵敏地对车底的关键部件进行扫描检测。检查完成后,机器人能自动反馈检修数据,将磨耗到限、松动、裂纹等信息3D成像直观反馈到终端上面,等待人工进一步检测与解决。
据了解,长沙动车运用所在广铁集团中率先使用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检测动车车底。目前,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可覆盖闸片、铁丝、螺栓等30余种故障检测类别,细分检查项共136项,合计检查点位15000余个。
“动车组故障识别准确率98%以上,可节省人工30%。像一组复兴号车组一级修地沟检修作业,机器人只需用时40分钟,效率可提升20%。”动车组机械师谢凯说,为提高机器人故障报警准确率,他们此前在复兴号动车组上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天给机器人设置近千个故障点进行数据采集判断,分析数十万张机器人采集的故障图片。如今,所里的机器人成为国内唯一能够识别齿轮箱油位以及闸片研磨子测量精度达到0.01毫米的地沟检测机器人。
300余名随车机械师上路跟车
暑运期间,长沙动车运用所的300余名随车机械师也全部上路跟车,确保旅客出行安全、舒适。
乘客在旅途中若感觉车厢温度不适,可通过扫描列车上的12306二维码等渠道,实时反馈温度感受,如“过冷”或“偏热”。列车员的手持终端会实时接收这些信息,并第一时间前往现场与乘客沟通,同时通知随车机械师检测该车厢实时温度。如果确实温度超出范围,且多名旅客反映过冷或过热,随车机械师会结合车厢环境参数,对空调系统进行调控。
尹东表示,该所将通过科学排班和综合保障,实现职工劳动安全与检修效率的双重目标,确保每个步骤都严格按要求完成,保证每一组列车健康上线运行,护航旅客暑运平安畅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