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韩国京畿道的金学汎,正在长沙攻读硕士|我在中国学中医②
【人物介绍】
金学汎,男,32岁,韩国京畿道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
【他说】
中医博大精深,我要以探索的心态去学习中医,助力儿童健康。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小金,你来试试把脉。”7月16日下午3时许,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专家谢静教授的诊室里,有不少跟诊学习的学生,金学汎也在其中。作为一个韩国人,东方面孔让他在学生中并不违和。更多时间,他都在静静观察老师的手法,接到老师的指令再“上手”。
寻医治病 “中医的奇妙能量彻底征服了我”
“我14岁从韩国京畿道来到中国北京求学,如今已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的硕士研究生。”32岁的金学汎戴着一副眼镜,或许是腼腆的性格使然,或许是学中医儿科的原因,他说起话来轻声细语。
“我小时候身体弱,跟着父母辗转于各大医院的经历,在我心里埋下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种子。”说起学中医的原因,金学汎说,把脉时,中医师的手指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仿佛能透过皮肤感知他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推拿时,中医师的手法温暖而有力,让他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被温柔唤醒;艾灸的温热感,让他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怀抱中;拔罐则是另一种奇妙的感觉,皮肤被轻轻吸起的瞬间,仿佛所有压力都被吸走了。这段寻医治病的经历,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他下定决心学中医的关键点出现在高中时期——在一位中医师的治疗下,他先天斜视的很多症状有很大改善。“那种经络间流转的奇妙能量,彻底征服了我,也让我高考后毅然报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金学汎说。
学习中医后,金学汎才意识到学中医比他想象的难多了。首先是语言关,为了跟上学习进度,他每天放学回到宿舍都要学到很晚。一开始面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典籍“云里雾里”,不想放弃的他就泡在中医典籍里越学越深:学到穴位、药材、病理等中医专业术语时,用录音笔录下上课内容,回来再复习、查字典、反复抄写;学习针灸、推拿等技术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为了分清楚中药材,买来放在宿舍观察,记特征、做笔记,观看中药材知识相关视频,加深印象。
金学汎说:“我尝过病人的苦,理解病人的痛,因此我努力学习,希望自己有真本事帮助患者。”
长沙读研 喜欢孩子的他选了中医儿科学
带着对中医的热爱,金学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完5年本科、在《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中打下坚实基础后,2023年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选的方向是中医儿科学。
“中医博大精深,湖南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能来长沙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医药,跟随湖南中医名家研究中医儿科,我真的很幸运。”金学汎说,他很喜欢小朋友,看到小朋友生病难受,他总想为他们做点事。而且,中医儿科学结合了传统中医的智慧和现代儿科医学的需求,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专业。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针灸、推拿更需要实操训练。金学汎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也注重实践,目前正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轮岗学习。“在中医儿科诊室,一个抽动症患儿在老师的悉心治疗下症状明显改善,这种场景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中医儿科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他说。
到长沙后,金学汎立马喜欢上了这个城市。“长沙有山有水有洲有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绝美的自然风光和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你可以到橘子洲头感受伟人豪情,到岳麓书院品味千年文脉,到马王堆汉墓见证西汉奇迹,到太平老街体验市井烟火……”金学汎觉得长沙的人非常好,他融入长沙环境并没有花很长时间,还在网上结识了几个爱好音乐的长沙人,组建了一个“幻光旅乐队”。学习、工作之余,他们一有时间便聚在一起排练、演出。
“升级”父亲 想在中国当一名中医大夫
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金学汎逐渐掌握了“望、闻、问、切”的精髓。案头的针灸铜人不仅是他的学习工具,更是生活伙伴;气温降低时,自己煮的桂枝汤比感冒药更能温暖身心;用针灸等中医疗法为家人调理身体,是金学汎对家人表达关心与爱意的一种方式。这种将医学智慧融入生活的体验,让他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习中医的日子里,金学汎邂逅了一位温柔贤淑的贵州姑娘。两人一起参加音乐会、参加小区里的志愿者活动、到养老院为老年人义诊……2023年8月,他们在贵阳组建了一个小家庭。就在上个月,他们拥有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举”。
7月21日,记者再次联系到金学汎,把写好的稿件发给他确认时,他告诉记者自己回贵阳了,“我女儿满月,这是你们送给我和家人最好的礼物!”
“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幸福,妻子和孩子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我会在学习中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以探索的心态去领悟中医药文化的奥秘。”金学汎说,明年研究生毕业,他要参加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计划继续在中国深造,将来在中国当一名中医大夫,为促进儿童健康探索更多可能。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