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镇:健康产业与生态环境,让村民在家门口幸福增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宁娟 实习生 谭依婷)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浏阳张坊镇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农家书屋内的诵读,果园茶山间的丰收忙碌,西溪峡谷旁的游人如织,共同勾勒出一幅红绿交融、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近日,随着张坊小河福地原乡美丽宜居示范片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李白烈士故居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溪磐石大峡谷新晋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坊镇以“健康产业、健康环境、健康文化”为特色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这不仅是对其紧扣“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富镇”战略的生动印证,更是其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群众在家门口收获幸福的有力实践。
产业扎根:健康产业激活增收动能
在厚植健康文化的同时,张坊镇以“健康产业富民”为目标,践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机制,统筹整合产业扶持资金,联动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协同推进特色健康产业发展。
走进张坊镇的田间地头,特色产业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田溪村的果园里,郑义铭因女儿“爱吃水果”而种下的120亩果树,采用农家肥培育自然成熟的果实,通过镇里搭建的“张坊山水”智慧文旅线上服务平台对接订单,以“订单式销售”精准对接高端市场,带动二三十户村民参与种植,让“振兴果”甜了百姓生活;江口村的灯笼椒基地,百年老种子结出的“致富椒”,在镇村干部带头走访老农户、改良种植技术的助力下,今年种植面积扩至10亩,批发价达25元/斤仍供不应求,预计为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落实“农文旅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张坊镇推动特色产业与旅游深度联动,不断拓宽产业增值路径。富溪村的500亩茶园中,通过村民自筹发展的茶叶加工线制成成品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同时,依托茶旅融合项目,吸引游客体验采茶制茶,今年鲜叶产量预计达4000斤,产值有望再创新高,茶产业已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
在欣欣向荣的健康产业发展背后,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位于大围山南麓的浏阳市田溪村,10年前还是省级贫困村。田溪村地处浏阳河源头,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属于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农业基础薄弱、交通闭塞,一度难以靠水“吃水”。面对困境,田溪村充分挖掘2000多亩原始红豆杉林、第四纪冰川石球石貌地质遗址、客家民俗传承等资源,村支两委积极动员群众,采取“众筹”方式建设家乡,依托大围山开发旅游资源,带领乡亲们探索出一条共同致富路,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也让健康产业的发展根基愈发牢固。
生态赋能:健康环境托起宜居梦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坊镇以“生态优先、文旅赋能”为抓手,建立“党委统筹、村社落实、群众参与”的生态管护机制,持续推进环境整治与景区提质。
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游步道蜿蜒穿行于峡谷溪流之间,溪水清澈见底,两岸树木郁郁葱葱……走进田溪村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一幅生态画卷跃然眼前。作为今年新晋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成功背后,是镇里持续加强景区沿线建筑风貌管控、环境卫生整治的成果。西溪旅游公司党支部发动200多户村民参与景区提质,将原本500万元的改造成本压缩至300多万元;70多名党员和群众组成的“追锋者”志愿服务站,年均服务游客达20万人次,以“党建红”守护“生态绿”。
“健康环境促宜居”。张坊镇不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联动多部门打造特色文旅业态。富溪村将茶园生态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春采茶、夏避暑、秋赏景、冬品茗”的茶旅融合路线,游客可以亲手采茶、体验制茶过程,还能在茶园旁的农家乐品尝茶香排骨、茶叶炒蛋等特色菜肴。去年,茶旅融合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如今,张坊镇的健康环境正持续释放价值。依托政策扶持与生态优势,2024年全镇旅游人数已达52万人次,创历年新高。其中,田溪村依托景区年吸引游客15万至20万人次,带动村民年增收超2000万元;富溪村以茶为媒打造特色IP,江口村则凭借株树桥一级水源地优势培育优质作物。从景区到农田,从溪流到茶园,健康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张坊镇吸引游客、发展产业的“金字招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