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不同阶段 饮食各有侧重
长沙晚报7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胡杏)“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已经开启。近日,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洁芳提醒,大暑不仅是暑气鼎盛之时,更是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黄金养生期,此时遵循“春夏养阳”“清热祛湿”的原则,用对饮食方,才能为健康蓄力。
三伏天,饮食需避开贪凉和大补两个极端。中医认为,此时应顺应阳气升发之势,以“清补”为主,兼顾祛湿健脾,让身体在炎热中保持阴阳平衡。比如,选择性质平和、清热养阴的食材,如绿豆、莲子、百合等,远离生冷食物,护好脾胃阳气;暑湿易困脾,可多吃山药、茯苓、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物,让脾胃“动起来”,运化水湿;还可适当吃些温阳食材,如生姜、羊肉等,借助外界阳气,温补体内虚阳,但需根据体质适量食用,避免上火。
三伏不同阶段,饮食各有侧重。其中,初伏暑气渐盛,易出现口干舌燥、食欲不振,饮食以清热开胃为主,推荐绿豆汤(煮至开花即可,避免过凉)、冬瓜海带汤、荷叶粥、酸梅汤(常温饮用)。食欲不振时,可加少许生姜、陈皮调味,提振脾胃功能。
中伏湿热最重,易困倦乏力,需加强祛湿,同时补充能量,推荐红豆薏米粥(薏米炒过更健脾)、茯苓山药炖排骨、冬瓜丸子汤、丝瓜炒蛋。出汗多者,可适量喝淡盐水,补充电解质,避免脱水。
末伏“秋老虎”肆虐,暑热未消却暗藏燥气,饮食需清热润燥,推荐银耳百合汤、雪梨莲子羹、山药炒木耳、老鸭汤(滋阴润燥),尽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燥邪伤肺。
需要注意的是,调理身体的同时,这些“禁忌”要避开:忌贪凉,冰饮、冰水果会让寒气滞留体内,秋后易生病;忌过饱,高温天脾胃虚弱,过量饮食易加重负担,建议“少食多餐”;忌辛辣过度,辣椒、花椒等易助热生火,导致口干、便秘。
除了饮食,还可以配合使用盘龙灸调理体质,适用于以下人群: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关节冷痛等虚寒症状,尤其适合体质虚弱、阳气不足人群;脾胃虚弱(如消化不良、腹泻)、肺虚咳喘、肾虚乏力等人群;经常感冒、慢性疲劳等亚健康人群。
另外,调理脾胃的脐灸、中药足浴(温水即可)、三伏贴等方式,可进一步提升阳气,排出寒湿,与饮食调理相辅相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