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烧拒食,警惕这种夏季流行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陶美婷)“妈妈,嘴巴痛!”今日,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儿科诊室里,3岁的乐乐(化名)哭着对妈妈说。护士为其测量体温,结果显示39.8℃。乐乐的妈妈焦急地告诉医生:“孩子从前天开始突然高烧,今天连水都不肯喝了,还总是流口水。”医生轻轻压住乐乐的舌头,灯光下可见咽后壁散布着多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泛着红晕——这正是夏季高发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表现。
“夏季来了,最近很多宝宝来医院就诊,高热难退,一检查发现喉咙长泡,正是疱疹性咽峡炎在作怪。夏季是这种病的高发季节,游乐场等地是传播高危区。”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主任、主任医师曾赛珍表示,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在儿童聚集地易造成流行,患儿及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多发。此病主要通过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疱疹液、被污染的手或物体以及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
该病的潜伏期为3至5天,随后多为突发高热、咽痛,部分患儿高热难退,可引起惊厥,发热病程多为2至4天,可出现咳嗽、呕吐、腹泻、惊跳等症状,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而流涎、拒食、哭闹,典型症状为咽部充血、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是“同源异态”的关系,两者都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同一个病毒感染可以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也可以表现为手足口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在手足口病中检出率更高。两者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均类似,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集中在口咽部,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而手足口病可在口腔内、唇周、手足、臀部等多部位出现红疹或疱疹,可能导致重症,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患了疱疹性咽峡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症状可在1周左右自愈。家长需做好护理,注意隔离,好好休息,饮食方面注意清淡、易消化,加强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控制高热,预防惊厥。
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可以选用干扰素α喷雾剂或雾化,利巴韦林气雾剂(不常规推荐全身应用),未合并细菌感染时无需使用抗生素。若出现进食困难、高热不退、精神反应差、烦躁不安、惊厥等,需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患病风险:尽量避免接触患者,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手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通风;平时适量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抵抗力;及时接种EV71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