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聚力 向“新”提质!长沙市国资委引领国企深化改革,赋能长沙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今年以来,长沙国资国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扛起使命担当,以笃行实干之姿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即日起,长沙晚报推出“初心如炬,向‘新’而生——长沙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全面展现2025年长沙国资国企的实干担当与鲜活实践,生动讲述党建引领下长沙国资国企提质增效、阔步向前的奋进故事。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凯清 陈星源 通讯员 陈扬 李斌
湘江之畔,风起云涌,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长沙国资系统内激荡、迸发。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截至8月底,长沙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2万亿元,同比实现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四个增长”,资产负债率、融资成本实现“双降优化”,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值;近年来盘活“三资”累计上缴财政超159亿元;全年铺排项目397个,完成投资260亿元;全市85项改革任务、194项改革措施已完成190项,完成率达98%,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数据的背后,是一场关乎体制机制重塑、发展动能转换的深刻变革。随着国企全面深化改革步入冲刺期,长沙市国资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监管机制、压实主体责任,以改革之进促发展之稳,以创新之锐破转型之困,助力长沙国资国企从传统的资产管理者,向现代化的产业组织者、城市服务商和战略保障队转变,努力为全省国企改革“蹚路子、立标杆、作示范”。
以党建为引领,擘画国企发展新蓝图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指出,要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坚定不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长沙国资国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党建聚合力”工程,持续开展“国企党建聚力年”活动。在全省市州率先出台《长沙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若干措施》,全面推行“党建入章程”和重大事项党委前置研究。16家市管集团及24家重要子企业均已建立《党委前置研究清单》,党委在重大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党建的鲜明旗帜下,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党建品牌被持续擦亮,长沙国资国企改革之路走得愈发坚定——
秉承“党建促工建、创双优工程”理念,长沙城发集团坚持“党建+建设”“党建+文旅”,推动项目建设、文旅运营、城市服务等工作,让城市有底气、聚人气、扬名气;
“市民用水难点在哪里,党员的身影就在哪里。”长沙水业集团在“长沙水·为民情”党建品牌引领下,创新推出“水管家”服务模式,为辖区内上万名居民提供抄表、维修、客服等“一条龙”服务,全心全意保障百姓用水;
长沙公交集团以“星城公交·用心为您”党建品牌为总揽,打造机关、运营、维修、站场、科技五个星级子品牌,形成支部建在一线筑堡垒、担使命,党员冲在一线当先锋、作贡献的火热场面。
目前,全系统已培育形成155个党建品牌,设立党员示范岗近2700个,基本实现关键岗位、生产场景全覆盖。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长沙国资国企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升的发展路径,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长沙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以改革为主线,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是国企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扬帆起航。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战略性重组,促进资源向主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是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长沙国资国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突破口,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活资金、资金促增值”的改革之路。
近年来,长沙统筹推动国有资本布局重构与能级跃升,原20家市管企业集团被整合重组为15家,形成经营类、金融类和文化类企业“11+2+2”新布局,促进资源向主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聚,实现企业“轻装上阵”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改革的温度,则藏在城市更新的细节里。
“带着油票在油脂厂观光打卡,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来“油脂厂·1936”游玩的孙女士分享道。这座由长沙城发集团负责更新运营的长沙油脂厂焕新蝶变,12个见证长沙工业史的斑驳油罐摇身一变,成了汇聚着策展商业、潮流零售等多元新兴业态的“年轻秀场”,致力于打造长沙独具特色的“小而美”文旅商业新地标,成为“长沙工业遗存美学潮流新封面”。
走进锦秀拾光街区,随处可见充满工业气息的潮流美陈,“旧貌换新颜”也在这里上演。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破旧厂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集美食、文化、演出等于一体的“网红街区”。长沙国控集团投资约3亿元,对长沙锦尚家纺厂实施改建,锦秀拾光、岭尚拾光、化影拾光,“拾光”系列已升级到3.0版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这些由国企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创新实践,更是国企改革赋能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从“点状激活”到“片区焕新”,从“闲置沉淀”到“价值再生”,长沙国企的改革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追求“资产保值”转向“价值增值”,从“管资产”走向“管资本”,从“行政化管理”迈向“市场化经营”。
监管是国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沙国资国企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传统国资监管往往存在信息滞后、数据孤岛、依赖报表等痛点,监管更像是“事后翻账”。依托数字国资监管一体化平台,长沙国资系统“管理一张网、资产一张图、监督一套表”三位一体的穿透式监管数智化体系建设正有序推进。这意味着“被动防守”的监管模式已向“主动控险”转变,为国有资产加上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火墙”,推动国资监管效能实现质的跃升。
在深化数字监管的同时,长沙同步推进制度监管创新。全面推行“董事会‘3+4’治理模式”和“外部董事占多数”制度,强化董事会决策主体作用;建立市属国企年度综合考核“一把尺子量到底”机制,实现考核主体全覆盖、渠道统一归口和指标整体统筹,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监管不是束缚企业手脚,而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创新引领的科学监管体系既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又为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为全省国资监管提供了“长沙样本”。
以创新为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长沙国资国企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总牵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优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当先锋、作表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长沙坚决压实市属国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分批推进国有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和入表工作,进一步发挥数据资产价值,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赋能企业生产与发展。
华博信息突破水务环保信息化核心技术,认证成为国家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产业集群骨干;湖南投资集团绕南高速智能预警平台实现异常事件秒级响应,获评国家级转型案例;数字集团统筹算网感安基础设施,打造数字云、数字孪生、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三大底座,建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发布“数据要素×”示范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科技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向下落地生根,为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创新驱动背后是人才支撑。在“背上双肩包,就能来湖南创业”的热情邀约下,市国资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系列政策部署,紧盯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战略任务,加快构建长沙国资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更多肯担当、能出彩的国资国企人才。
用安居港湾为人才留住幸福。走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由长房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的马栏山视谷人才公寓,以3.6万平方米空间承载温度,全方位构建起“居住+生活+成长”的优质生态圈,尽显引才、留才、育才的诚意与实力。
以金融“活水”滋润人才成长。长投控股集团参与设立的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已覆盖107所高校,支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21个。
构建合作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强磁场”。城发集团携手陈政清院士团队,以潇振科技项目筑就产学研生态圈,让顶尖智慧转化为产业升级“金钥匙”;交投集团与中南大学共建“智慧交通实验室”,为专业人才培育开辟新径。
截至目前,全系统拥有原创知识产权1600余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家,获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19个,参与重大科技项目48项。从数据融通到场景落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长沙国资国企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产业升级的引领者。
以产业为抓手,服务城市发展新格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在改革浪潮中,长沙国资国企坚持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城市能级跃升的“强引擎”。在长沙,国资国企正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4月27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开工号令,长沙奥体中心建设正式按下“启动键”。至此,这一重大牵引性产业项目全面开启建设新征程。建成后将打造湖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综合体,形成“体育+文化+商业”的全域活力空间,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文体新高地。
同样是4月,长沙第12座跨江大桥——兴联路大桥正式通车。作为北部交通“关键一横”,它串联起望城区与开福区。通车后,原需绕行30分钟的车程缩短至10分钟,在大幅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器”。
目光望向西龙C20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是长沙市重点项目——西龙村一张公岭村片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首开项目。
作为长沙东拓、浏阳河东岸首座星级商务综合体,项目采用“产业上楼+生活嵌入”模式,为区域企业和园区提供金融、政策、人才等一体化服务,预计年底全面竣工,成为东岸重要商务地标。
向东,椒花水库枢纽工程成功取出一根长度达28.55米、直径273毫米的碾压混凝土芯样,芯样长度相当于10层楼高,刷新碾压混凝土大坝取芯长度世界纪录;向西,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76个政府投资项目挂图作战,以一流标准全力推进建设,精心勾勒着“未来科学城”宏伟蓝图。
截至8月底,全市国资系统已铺排项目397个,完成投资260亿元。其中,76个市属国企项目列入全市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已投资172亿元。
另一方面,金融资源成为服务产业战略布局的新杠杆。
长沙市产业发展母基金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300亿元。该基金是长沙市政府产业基金体系中的一级母基金,由长沙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设立,基金管理人为长沙市长财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该基金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打造管理规模超千亿元、辐射企业规模超万亿元的基金体系,形成产业孵化、产业成长和重大产业项目三大基金集群。
城发集团下属子公司——泓盈城市运营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长沙市属国资子公司首家IPO上市企业、湖南省首个IPO上市的城市运营服务企业,填补了长沙国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空白。
今年3月以来,由长沙银行发起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长沙各地,聚焦“进园区、访协会、走企业、拓商圈、联社区、入乡村”六个阵地,用双脚全方位丈量民营及小微客户需求,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实落地,以金融之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基金+产业链”联动到跨界转型,从高端制造到资本运作,近年来,长沙国资国企正从传统的“金融资源注入者”向“金融资源组织者”转变,从“资产管理者”向“产业引领者”跨越,成为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以民生为根本,践行国企责任新担当
国企姓公,服务为民。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民生保障的“顶梁柱”,长沙市属国企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扛在肩上,在民生领域主动担当,以改革为依托,用实干筑牢城市运转的“生命线”。
清晨6时,233路公交车从位于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的桐木公交首末站出发,一路前往麓云路地铁站。这辆由长沙公交集团运营的公交车是莲花镇菜农“赶早市”的首选。“有了这趟‘菜农公交’,在家门口就能‘抬脚’上车进城卖菜。人不累,菜卖得好,赚钱更开心。”搭乘公交的罗爹爹开心地说。
从推行瓶装液化气集中统一配送,到有序推进燃气老旧管网更新改造、老旧小区“瓶改管”,长沙燃气实业公司的每一项举措都紧扣群众需求,为市民生活拧紧“安全阀”。
放眼星城长沙,国企改革凝聚的强大动力,不仅成为市民点滴日常的幸福缩影,更为“网红长沙”的长红再添活力。
2024年5月10日,长沙城发文旅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曾经分别归属不同主体运营的橘子洲景区、杜甫江阁、贺龙体育场、“一江两岸”灯光秀等文旅资源,如今已归集于长沙城发文旅集团负责统一运营。
湘江东岸,一辆辆亮眼的红色双层巴士自碧沙湖地铁站出发,带领游客一路观光打卡杜甫江阁、恰同学少年广场、五一商圈等多个热门景点;江面之上,“橘洲号”新能源游轮伴着夕阳启航,星城的山水之美在江面上徐徐铺展。一辆车,一艘船,长沙城发文旅集团的两大特色产品,正将山水洲城的风光串珠成线,打开了长沙文旅的别样风貌。
将视线转到地下,今年“五一”期间,长沙地铁累计客运量达1845.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2%。超过9000名地铁员工不舍昼夜的坚守和1500余名志愿者的热心服务,让每一次停靠与出发都写满安心,也印证了国企改革始终以“服务群众、赋能城市”为导向。
上半年,长沙以9740.24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接待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如今,长沙国有文旅资本、资产、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星城文旅品牌和IP名片越擦越亮,“一江两岸”文旅产业新链条也逐步成型,让国有资本真正成为社会福祉的“提升器”、百姓幸福的“转化器”。
大道向前,行者致远;初心如磐,征途无垠。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上,长沙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胡磊表示,长沙市国资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勇担“国之大者”使命。以产业为根本、创新为动力、改革为抓手、治理为基础、安全为底线,高标准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任务,持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沙新篇章扛牢国资责任、贡献国企力量。
从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在发展征途上笃定前行。长沙国资国企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实干家的担当,在时代的考卷上作答,奋力推动长沙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道路上,行稳致远、再谱新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