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湘剧戏迷狂欢!“宗门圣地”里摸蟒袍听高腔见茧花

相链区块链

  从道具室到戏台前,三小时湘剧戏迷狂欢

  “宗门圣地”里摸蟒袍听高腔见茧花

湘剧高腔《打猎》中,青年湘剧演员李赛珠饰演小将军刘承佑。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昊天 摄

  长沙晚报8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李青)锣鼓铿锵叩响心门,水袖翩跹唤醒热爱。24日下午,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丝竹声与笑声里“湘韵流长·戏聚一堂”戏迷见面会在此举行。近百位怀揣热忱的湘剧戏迷,与中心演职人员围坐一堂,共赴一场浸润着传统韵味的文化之约。

  一针一线缝着戏里春秋

  下午3时,戏迷刚进门便被厅内陈列的湘剧经典剧目海报吸引,纷纷驻足拍照,轻声交流:“这个《琵琶记》我当年看了三遍”“《拜月记》的唱段我现在还能哼两句”。

  活动首站,是平日“谢绝外人入内”的道具室与服装室——戏迷“神往已久”的“宗门圣地”。推开道具室的门,雕花的马鞭、缀着珍珠的冠冕、仿制的古兵器整齐排列。服装室里,戏服叠放如浪,从旦角的水袖长裙到净角的重彩靠甲,每件衣物旁都标注着剧目与角色。

  舞美老师捧起一件绣着“海水江崖”纹样的戏袍,指尖抚过细密的针脚:“这是《辕门斩子》杨延昭的蟒袍,‘团龙’用了盘金、打籽、平针三法,两位老师傅绣了四十天。”戏迷们纷纷凑近,指尖轻触绣线,有人小声惊叹“这针脚比头发丝还细”。

  “号令一声”引来掌声雷动

  演出环节则如同一场浓缩的湘剧盛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湘剧曲牌演奏》的音符一落,台下便静了——胡琴绕着梁、笛子亮着嗓、锣鼓敲着腔,三般声响缠在一起,织出湘剧独有的韵;湘剧弹腔《辕门斩子》选段登场,演员高亢唱腔、胡琴余韵撞得人心头发热,“号令一声绑帐外”刚收声,掌声如潮水漫厅;《小人物》里,青年演员申杨把“柴米油盐藏脊梁”唱得诙谐滚烫,惹戏迷直拍腿:“唱到心坎里了。”

  湘剧高腔《打猎》片段上演前,特意增加了“戏服穿戴展示”环节——青年湘剧演员李赛珠一身紧靠,配合化妆师一顿“猛如虎”的操作,缠红绸、按盔头,这才把一套盔头穿戴完成。原本娃娃脸的李赛珠,一个踢腿“起霸”,仿佛意气风发的刘承佑本尊降临,引来台下戏迷齐声叫好。

  演出间隙,梅花奖得主、中心副主任周帆的分享更添温情。她来到戏迷中间,像拉家常般说起自己的从艺路,举起手展示指尖的薄茧。“这是常年练水袖磨出来的,每个湘剧人手上都有这样的‘印记’,是热爱也是晨昏。”

  票友演唱环节则成了戏迷的“舞台”。戏迷的唱腔或婉转细腻,或中气十足,个个赢得满堂喝彩。“今天能在专业演员面前唱,还得到了指点,比过年还高兴!”不少戏迷上台之后这样表示。

  守好湘剧“老底子”,更要让它潮起来

  一身戏装的李赛珠成为场外的焦点,差不多十分钟的时间里,已经被戏迷拉着合影了数十次。“上一次这样的妆至少得两三个人、忙活一个半个小时。”李赛珠说。今年才24岁的李赛珠,却已有十多年的湘剧经历。学杂技柔术的她9岁就进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因对肢体表达有先天敏感度,6年后进入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因为年纪小办不了工资卡常被同事带着赞许和关心,调侃她在打“黑工”。

  “小时候陪奶奶看戏盯扮相,如今才知戏服裹着责任。”李赛珠不仅深耕传统剧目,演活了孙二娘(《武松打店》)、岑碧青(《白蛇传》)等鲜活的角色,还尝试将湘剧与现代元素结合,比如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湘剧唱腔教学”“戏服拆解”等内容,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老一辈把湘剧传给我们,我们不仅要守好‘老底子’,还要想办法让它‘活’在当下,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听、愿意学。”李赛珠说。

  除了青年演员的主动探索,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也在为湘剧“活在当下”搭起更大的平台。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刘慧扬介绍:“中心决定将每月24日设立为‘主任接待日’,欢迎各界人士前来交流,为湘剧发展建言献策。”同时高兴地告诉记者,“很快,大门口这几个门面要改建成‘长沙戏剧非遗展示中心’。到时候大家来这儿,既能看戏服、听唱腔,还能借走湘剧唱本回家学——咱们的湘剧,得让更多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掌声还在厅里绕,韵律仍在耳边飘,戏服的余香还在指尖绕——这门老艺术,正踩着“戏与迷”的双向奔赴,长出新的枝丫。

【作者:郑湘平 通讯员 李青】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