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在孩子指尖焕发光彩,李自健美术馆“古法扎染DIY”活动举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 实习生 黄自强 肖惠馨)染韵千年,一布一诗画。7月26日上午,李自健美术馆内洋溢着欢声笑语,第三届湖南少儿美术作品双年展系列活动之“古法扎染DIY”公教活动在此举行。活动以“品味传统美学,邂逅非遗魅力”为主题,数十名孩子和家长共同体验了从布料折叠、捆扎到浸染的扎染全过程,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老师通过生动的PPT,以故事化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了扎染的历史与文化。从黄河流域的起源,到东晋时期新疆地区出土的最早扎染制品,再到白族扎染的声名远扬,孩子们听得入迷。随后,老师详细介绍了扎染工具的作用,如线、绳、夹板等,并科普了棉麻等天然纤维为何成为扎染的理想材料。在讲解制作步骤时,老师一步步拆解布料折叠、捆扎手法和浸染技巧,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时举手提问:“老师,不同的捆扎方法怎么变出不一样的花纹?”“染的时候颜色深浅怎么控制?”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氛围热烈。
进入实践环节,老师先进行示范,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分发头绳等材料。从布料折叠的角度选取,到捆扎时的力度把控,再到浸染时间的拿捏,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创作。家长们也积极参与,与孩子一起动手扎染围巾。活动现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全神贯注地尝试不同的扎染技法,遇到难题时便向老师请教。老师穿梭于席间,耐心指导,让非遗文化在互动协作中传递温度。
“原本只是想带孩子来美术馆感受艺术氛围,没想到自己也能亲手尝试扎染制作围巾,这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珍贵的体验!”一位家长兴奋地表示。
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染色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这场活动,正让这颗瑰宝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新的光彩,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亲身体验中悄然扎根,代代相传。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