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夫妇的公益十年: 从“捐钱”到“育心”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琳静
从单纯捐钱捐物的“显性慈善”,到关注心灵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公益”,中国公益事业在过去的十年间,悄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蜕变。在这股润物无声的变革浪潮中,以一批企业家为代表的专业公益力量崭露头角。他们不仅投入财富,更贡献智慧与热忱,主动做解决社会问题的“拾遗补缺者”。三一集团创始人之一、轮值董事长唐修国与其夫人李克梅正是其中代表。夫妇二人以个人名义创立并持续十年深耕德清基金会,以“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公益项目为载体,在全国26个县、142所项目校推广校园合唱,将139万多名孩子带上音乐之路,为乡村留守孩子点亮自信之光与艺术之梦,被誉为“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近日,长沙晚报记者与该基金会理事长李克梅女士展开深度对话,聆听她如何带动家族成员、撬动多元社会资源,通过赋能乡村音乐教师来赋能学生、通过寻找合作方来支持志愿者的公益故事。她与德清公益的十年,也正是中国企业家回馈社会、推动公益事业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生动缩影。

歌声向美
合唱声里,藏着未来公民的模样
2004年起,夫妇二人协同当地教育局,在郴州安仁县推出“德清助学”“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百课大赛”“安仁幼教”等一系列教育公益项目。“和当时大多数公益人一样,我们最初也主要以捐款方式,帮扶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李克梅说。
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克梅心头:“资助费用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怎么才能真正赋能孩子,让他们拥有自己解决问题、融入社会的能力?”
2013年,受《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两部电影的启发,面向小学生,李克梅在安仁县发起首个合唱节。她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怯生生的乡村孩子,站上舞台开口歌唱时,眼里竟闪着从未有过的光芒。那一刻,李克梅毅然决定放弃“显性、快速”的捐钱捐物,转向深耕“隐性、长效”的乡村美育。
2015年,李克梅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系统学习后,进一步明确了基金会的方向:以合唱为切入点,解决乡村音乐教育缺失的痛点。她联合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湖南省合唱协会等多个专业机构,正式推出“快乐合唱3+1”项目,通过“教师赋能、合唱展演、成果研究”三个平台来实现一个愿景: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有质量的音乐教育。
在李克梅看来,歌声重塑的不仅是音准,更是人格的脊梁。“合唱团里没有首席,只有高音部和低音部,这意味着每一个声音都重要,都值得被尊重。”她说,“合唱艺术的这种相对平等性,可以很好地唤醒和滋养乡村孩子稀缺的自信。”
今年教师节,“感动中国”人物、清华大学博士庞众望在《人民日报》撰文《年少时生长出的自信》,他在文中提到:“我的自信,有一部分就是在那几间简陋的乡村教室里慢慢生长出来的……我要对我的音乐老师……说声谢谢。”这也恰恰印证了李克梅选择音乐与合唱作为帮扶载体的有效性。
她观察到,通过合唱训练,孩子们会主动保持安静、配合他人,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正是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基石。
截至目前,“快乐合唱3+1”项目已在全国多所学校建立合唱团,累计帮助超过139万名乡村孩子走上县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合唱舞台。偏僻山区的孩子不仅有了和郎朗等著名音乐家同台合作的机会,甚至走出国门展演。
十年坚守,夫妇向基金会累计捐赠超5000万元。2025年,他们还为基金会配备了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作为公益事业的永久基地,以此表达他们将持续投入的决心。

财富向善
做社会的“拾遗补缺者”
财富的流向,往往指向文明的方向。
1986年,怀揣产业报国梦想的中南大学毕业生梁稳根、唐修国以及另外两位同学,从湖南涟源的一个材料作坊起步,创办了三一。如今的三一集团,已从昔日的乡村小厂,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一张名片。
“我们个人的成长,归根到底是时代的产物。我们选择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公益,是想对这个时代表达感激。同时,作为社会公民,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是匹夫有责。”李克梅说。
德清基金会由夫妇私人出资设立。“创办时我就希望它是一个‘小而美’的基金会。初衷很简单,我想科学地、系统性地、可持续地做公益。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项事业,把家庭其他成员紧密连接,打造积极向善的家族文化。”
“德清”二字,取自唐修国父母的名字。“先生的母亲四十岁就去世了,这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父亲今年九十多岁,我们觉得,仅仅让他吃好、住好是远远不够的,以父母名字命名基金会来做社会善事,既是我们对父母表达感恩、孝顺的方式,也是子女表达传承父母品行的决心。”李克梅轻声说道。此外,他们选择从唐修国的家乡开始这份公益事业,“先生来自郴州安仁一个小山村,靠读书、考大学走到今天,我们必须感恩,必须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梅带动了自己的妹妹、妹夫甚至是司机,全身心都投入基金会工作,并且送他们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进行专业学习。“我儿子也是基金会的理事长,未来,我希望他能把基金会的主要工作继承下去。”
“做公益很神奇,它能让你看到社会某个领域的真实切面。”李克梅说,“比如音乐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最基层的问题:很多地方不缺音乐老师,但这些老师招聘进校后,并没有被安排去教音乐,而是去教了更容易出成绩的语数外。或者,当地乡村音乐老师极度缺乏和城市教育相接轨的职业培训。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作为公益机构要做的,就是身体力行地把基层的问题传递上去,再把上面的资源积极引下来——打开一个通道,最终推动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她认为,做社会的“拾遗补缺者”,正是像德清这样的公益机构的使命。
近两年,基金会跟踪观察了来自22个县、41支合唱团的100多个孩子。从这些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行为习惯等方面均有积极变化,有一些孩子因此而进入了高校音乐专业进一步深造,还成为了音乐老师,成为了项目的志愿者。这印证了他们最初的判断:艺术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赋能乡村未来的重要途径。
公益向前
当AI遇见童声,公益也可以很“时尚”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意味着公益人必须完成从简单的“捐赠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身。而选择放弃“速效、显性”的物资捐赠,转而深耕“长效、隐性”的美育,这注定是一条更艰难的路。
李克梅认为,这条路上面临着三重挑战:观念、资源与能力。
首先是破“观念之壁”。“美育在现实中被排在学科教育之后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起初,当项目组来到一些学校,校长们还曾以“没资金、没场地、没老师”来表达难处,李克梅则带领团队反复去开座谈会,她的破局之道简单而有力:用孩子的蜕变说话!当校长、家长亲眼看见那些曾经怯生生的孩子,在舞台上目光灼灼、自信放歌时,认知的坚冰便开始消融。安仁县便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打造”,当地十二年如一日坚持举办“永乐江之声”中小学生合唱展演,如今被誉为“中国合唱童话县”。
其次是破“资源之壁”。公益绝非单打独斗。德清基金会致力于编织一张“专家引领、企业助力、公益联动”的资源网络,让专业力量与爱心资源同频共振。一方面,邀请音乐专家教授深度参与项目,如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跃峰教授经常连续多日驱车几百公里送教下乡,十年走遍26个项目县。该校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声健教授策划三季米多多公益直播间“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直播课,吸引了50余万人次观看。另一方面,积极撬动三一集团提供乡村音乐夏令营场地、后勤、人员支持,还广泛与壹基金、芭莎公益慈善等25家公益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最终是破“能力之壁”。公益的专业化,其根基在于对人的持久赋能。基金会创新推出“音乐教学+合唱指挥”的双专家模式,为项目学校培养了大批能独立带团的乡村教师,实现了从“外部帮扶”到“自主成长”再到“薪火传承”的良性循环。近两年,更是通过米多多公益直播间,将培训范围覆盖全国。
以“真诚、踏实、时尚、创新”为价值观,德清努力让善意的种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将成熟的“政府+公益+学校”湖南模式成功推广至江西、河南、新疆等地的同时,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时尚化”的探索。他们紧跟当下的AI浪潮,打造虚拟数字人“米多多”,它不仅能在线答疑解惑,更能走进课堂,为乡村美育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
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一群人的力所能及。李克梅与德清基金会的实践,不仅是歌声向美、财富向善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公益事业向前奔涌的一朵澎湃浪花。当财富的河流汇入公益的海洋,当“拾遗补缺”成为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自觉践行,乡村孩子嘹亮的歌声,必定将奏响中国公益春天的交响。
【对话】
长沙晚报: 您本人及团队成员一直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求学,学院也汇聚了大批职业公益人。您如何看待这些年中国公益事业日趋职业化、专业化?
李克梅:公益职业化是中国公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核心支撑。过去公益可能更多依靠情怀和志愿精神,但要实现可持续、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必须依靠职业化的团队。2015年,由比尔·盖茨、牛根生等5位中外知名企业家、慈善家发起创办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旨在推动我国公益事业与国际先进理念深度接轨。这个平台非常重要,它系统性地培养专业化的公益人才,传授公益项目管理、筹款、传播、影响力评估等专业知识。
这十年来,我感受到的是,公益不再是“业余爱好”,而是一项需要专业素养、科学方法和高效管理的科学事业。我们基金会也在努力构建专业团队,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向三一这样的企业学习,比如学习构建品牌、愿景、目标,明确实施路径。职业公益人的涌现,确保了公益项目设计更科学、执行更高效、资源使用更透明、影响力评估更精准,这是推动整个行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长沙晚报:有人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善时代”。对此,您有何期待?
李克梅:社会普遍进入了一个公益觉醒的时代。首先,我期待人人都能更深入地参与到公益中来,不仅仅是捐赠,而是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模式,形成更大的合力。其次,我期待公益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提升整个公益行业的整体效能和公信力。第三,期待公益生态更加完善,政策环境、公众认知、技术支持(如互联网公益)等各方面都能协同发展。最终,我们希望公益能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让财富向善的力量汇聚成河,滋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德清基金会将继续深耕乡村儿童美育,用歌声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为中国公益贡献一份力量。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