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激活乡村宝藏|乡村CEO创业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乡村CEO,就是用市场的手,点亮人的光。”她曾是企业HR,也搞过餐饮,如今是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村的“乡村CEO”。2019年返乡至今,廖红不仅创办合作社、运营文旅项目,更携手“白箬三美”团队,借助自媒体,盘活村集体经济,帮助成百上千的乡村女性实现价值。
8月底,来自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村的“乡村CEO”廖红,作为首批试点优秀学员代表,在北京举行的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全国培训启动活动上分享她的乡村故事。
齐肩短发,白色衬衣,黑色西装裤,笑容满面,廖红大方从容。“在我看来,‘乡村CEO’就是一个人整合一群人,再整合一群群热爱乡村的人来到乡村,盘活乡村资源,将资源变资产再变成资金。”
返乡创业,组成“白箬三美”
2019年,对于36岁的廖红来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企业做人事经理的她,正面临职业瓶颈期。
“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和工作让我想要改变。”廖红介绍,恰逢白箬铺镇龙唐村号召青年回乡创业,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廖红回到老家。经过几个月的项目考察,她最终选定瓜蒌项目,与村集体合作创办了继文种植专业合作社。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廖红回忆,因为是跨行,第一年出现了管理、规划不到位的情况,苗的品种选择过于激进,各种因素下导致产品销路不畅。随后几年,廖红和团队不断调整种苗和技术管理,种植成效也不断提升。
2020年3月,在白箬铺镇的一次女性创客沙龙上,廖红结识了另外两位创业女性——夏赛男和周静。夏赛男是长沙市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周静则是为了帮助解决家里在种植销售方面的问题,被“召唤”返乡的。
“当时有个喜欢拍照的宝妈给我们拍了一条视频,2020年的时候,做农业还拍视频的很少,大家觉得新奇,视频一下子就火了。”廖红介绍,“当时我们没想好名字,后来别人说‘你们三个女生,都是美女,就叫三美吧’。”
于是,“白箬三美”视频号应运而生。最初,她们只是简单地卖自己种的农产品,但随着视频号的影响力扩大,三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不能只让我们被看见,还应该让白箬铺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被看见。”廖红说。她们开始探店、拍摄家乡的其他人,通过视频让更多人认识白箬铺。
目前,“白箬三美”已经发布了100多条视频,播放量多的有几十万,少的也有1万左右。随着影响力扩大,她们还开辟了多个细分账号:“周静静有个果园”做采摘;“幸福邻里夏夏”负责城乡链接、供应链;“是廖红呀”专注助农和乡村CEO事务;“大箬哥呀”和“乡野探钓”等账号也各具特色。
华丽转身,受聘“乡村CEO”
2024年,凭借着扎实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创业经验,廖红接过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村“乡村CEO”的聘书,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在受聘“乡村CEO”之前,廖红早已深度参与白箬铺镇创立的乡村振兴区域公共品牌“白箬之光”的实践,廖红通过运营品牌下的乡村创客服务中心,链接本地创客资源,参与自然教育课程开发、乡村人才孵化等项目,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有了正式身份,相当于在乡村有了一个‘职务’,做事更名正言顺了。”廖红说。
为此,上任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整个白箬铺镇的产业及资源,并立足自身工作背景,从农副产品和文化旅游着手,在边学边干中开启一系列资产运营的“操盘”。
她系统学习自媒体传播、乡村运营等课程,借助自媒体账号推广白箬铺镇文旅资源、农业资源;继续运营“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链接本地乡村创客,形成人才资源互惠互通;开发文创IP“大箬哥”;将“儿童友好小镇”政策标签转化为自然教育产业,开发二十四节气主题研学课程。
廖红还成立电商运营公司,搭建农产品电商直播平台,开发白箬微信小店。通过和村集体明确管理边界,建立权责清单,重点聚焦农旅融合项目开发,打造“产业规划+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发掘价值,让乡村女性焕发光彩
今年年初,在镇域范围内开展“巾帼宣讲”时,廖红发现乡村女性很多都有一技之长,尤其是在手工制作方面,但很少有人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为此,她和团队创新推出了“巾帼工坊”项目。
“最开始效果不好,她们听不进去,就在下面玩手机,我觉得没意义,就调整了思路。”廖红回忆。她和妇女们聊天时发现,她们会做坛子菜、干菜、手工编织,还会做包子、月饼,有很多技能。
于是廖红组织集市,让妇女们把自己做的东西带来,再请专业人员指导,由她收购产品并帮助销售。借助短视频来引流,每个村建立交流群,不仅村民之间能互相消费,还把城市里需要这些产品的人拉进群,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很积极,卖鸡、鸭、猪肉、牛肉,甚至冬瓜、南瓜,都会主动发到群里。”廖红笑着说,“前段时间,村里一位80岁的奶奶找我,说她种的板栗从来没卖过钱,想让我帮忙宣传。今年我们拍了板栗的视频,整个村子的板栗卖得很好。”
这个项目做了半年,每个村的反响都很好。“老百姓觉得这个平台能帮他们增收,家里的蔬菜水果能卖出价钱,她们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了——原来在家照顾家人的同时,还能创造经济效益。”
多元探索,扩宽增收途径
作为“乡村CEO”,廖红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她结合光明村的地理位置优势,联合周边多个村、串联起每个村的特色,设置出乡村振兴的参访路线。“很多高校,比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还有全国来学习的干部,都来这里做乡村振兴实践学习。”廖红介绍,“收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会做好利益分配,村集体也会拿到一部分,这个模式很成功。”
此外,廖红还积极参与“白箬小院”庭院经济项目,把乡村闲置农房利用起来,培养房主当主理人。“白箬小院”更突出主理人的想法,院子里可以做自然课程、手工体验,再提供餐饮,能提供更强的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第一批我们选了10个院子、10个主理人。”廖红说,“主理人大多是女主人,她们要照顾老人小孩,没办法外出工作,就像之前培养妈妈讲师团一样,让她们把自己的院子当成经营性空间来运营。”
每个院子会有一个主题,比如手工主题、读书主题,还有的做抄书写字这类静心活动。会根据主理人的所学所长和想法来经营,由专业团队陪跑式指导。
展望未来,廖红计划进一步扩大“乡村CEO”的培养范围。“现在只有光明村有‘乡村CEO’,我们想在白箬铺的11个村里,每个村都培养一名本地‘乡村CEO’。”
目前已经在每个村发动招聘,联动政府争取了一定补贴,村里也积极行动,配合村上盘活集体经济资产,还感召本地大学生、创客、退役军人来应聘。
“我们会通过农村集体经营人培训,和外面的机构合作,培养这部分人。”廖红表示,“未来希望以白箬铺为试点,把模式辐射到更多乡镇,让其他地方都来这里学习参观。”
本月初,廖红团队结合“乡村CEO”、农村集体经理人的培训,把原来的一所中学改造成培训实践基地,真正让乡村成为培训实践的地方,还打算做一个培训机构。
此外,他们还建了一个乡村振兴馆,把老百姓的东西集中到这里,做产品把控、销售和直播,未来想把这些产品做成标准化产品对外销售。
“做任何决策都需要政府和村级组织的配合,这很重要。”廖红总结道,“不管是农村集体经理人培训基地、乡村振兴馆,还是‘白箬小院’,我们最终都是想扎根乡村,把人引到乡村来,把东西送到城市去——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把乡村资源真正盘活,这也是村集体增收最有效的途径。”
如今,她成立的大箬哥文化公司,通过打造“白箬之光”区域公共品牌,链接城乡文旅资源、开发白箬铺镇本土文创产品,公司销售额已突破百万元;建立的5万+亲子客群数据库,复购率提升60%;成立电商运营公司、搭建农产品电商直播平台,共带动11个村集体增收。
“我是白箬铺人,家乡父老乡亲信任我,我也有义务反哺乡村。”廖红说,“穿上高跟鞋我们也可以是职场女性;挽起裤脚,我们又可以回乡种地。”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