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始终是那颗进取之心 | 麓山快评
于安全
原以为“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统论”早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不料近来它又披着“基因”的科学外衣在一些短视频平台还魂了。“基因决定论”宣称,人的命运在出生时便已由遗传密码决定——父母基因优秀,子女就优秀;父母基因平庸,子女再努力也是徒劳。看似新颖的谬论,散发着一股陈腐的气息,其危害不容小觑。
“基因决定论”首先在散布一种宿命论的迷雾。它将复杂的人生简化为冰冷的遗传密码,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与奋斗价值。按照此论,勤奋失去了意义,教育成了徒劳,社会流动更是无稽之谈。这不禁让人想起“种姓制度”的僵化逻辑,只不过将“血统”替换为“基因”,其核心仍是试图将人永久禁锢在出生时的位置上。
其次,它在散布一种消解社会责任的有毒思想。若一切皆由基因注定,那么社会不公便成了理所当然,扶贫助学失去了依据,公平教育的努力成了多此一举。其论调极易成为推卸社会责任的借口,掩盖环境、教育、机会等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现实因素。历史上,类似理论曾多次被用来为等级制度辩护,今天它依然可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更危险的是,“基因决定论”在青少年中散布消极情绪。年轻人若误信此说,低头认命,将丧失进取动力。这种自我设限的暗示一旦实现,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社会活力的巨大损害。事实证明,多少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多少平凡人通过奋斗创造不凡,他们的成功正是对“基因决定论”的有力反驳。
现代遗传学早已表明,基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非确定性。人的发展是基因与环境复杂互动的结果。良好的教育、公平的机会、不懈的努力,都能极大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正如神经科学家所言,我们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终身都能因学习和经验而改变。
面对“基因决定论”的沉渣泛起,我们需清醒认识到,这不过是宿命论的变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每个人的潜力不应被先天预设,社会的责任在于创造公平的成长环境,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彩。唯有打破这种遗传宿命论的鬼话,才能激励青少年勇敢追梦,维护社会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不断突破先天限制、通过后天努力创造奇迹的历史。今天,我们更需铭记:基因或许绘制了生命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始终是那颗永不停歇的进取之心。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