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电话手表须添破除成瘾设计

相链区块链

杨艳秋(湖南科技大学)

“一块小天才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一个账号能够卖到500元。”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原来小天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社交圈子。”

一块本该只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11月12日 封面新闻)

从最初仅能通话、定位的简单工具,到模仿微信朋友圈的动态发布,再到点赞排行、大佬榜等级的“社交硬通货”,小天才层出不穷的套路让不少孩子上瘾。而这种成瘾设计并非小天才独有,儿童平板的闯关机制、学习机的付费诱导、儿童耳机的社交等级绑定,都是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

笔者认为,亟待解决的,是法律和监管在未成年人智能工具开发领域的滞后和缺位。

小天才电话手表能在孩子当中如此盛行,其原因是它采用的垄断+稀缺+交易这种商业策略,首先利用技术壁垒,只允许同是小天才手表的用户互加好友,当孩子身边大多数人都用小天才时,孩子为了融入社交圈,只能选择小天才这个品牌。然后,小天才再通过等级限定点赞量、设置排行榜,将社交认可量化为数字,拿捏儿童自我认同薄弱的弱点,让手表沦为社交地位象征,深化依赖。最终,以封闭系统实现数据垄断,聊天记录、好友关系、虚拟资产均无法迁移,使更换手表等于社交清零,利用孩子难以割舍社交圈的心理稳固垄断地位。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成年人都未必能抗拒,更何况是孩子?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针对未成年人的产品需防范沉迷、规避不良导向,但对儿童智能工具领域的具体行为缺乏明确界定。企业设计的“点赞等级”“好友排行榜”,究竟算不算“诱导沉迷”的范畴?用技术壁垒制造社交垄断,迫使儿童被迫消费,是否属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上述模糊地带,让企业得以钻空子,将商业诱导包装成“满足儿童社交需求”的合理设计,甚至堂而皇之地写入产品功能清单。

违法成本过低也让企业敢于铤而走险。小天才不只在儿童手表社交诱导问题上引发争议,早在2022年,就因同品牌儿童平板电脑可下载色情、暴力类App被约谈,最终以暂停销售、公开道歉,并清理违规内容收场;2024年,其又因儿童手表搭载的小度App出现“中国人最不诚实”等不当回答,被迫下架相关应用并开展全线产品排查。

然而,现行法律的处罚力度相较于小天才凭借垄断地位实现的超额利润,几乎隔靴搔痒。低风险、高回报,不仅会让小天才不惧处罚,还可能让更多企业跟风效仿。

儿童的数字成长空间,不该成为企业逐利的法外之地。根治小天才这类儿童智能设备的乱象,需要填补法律空白。

首先,需要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加快出台儿童智能设备专项细则,一是明确其功能边界,例如禁止预置游戏、等级排行等诱导性功能,严禁通过技术壁垒制造社交垄断,强制要求跨品牌社交兼容与数据迁移功能。

二是量化处罚标准,将等级诱导、默许灰色交易等行为纳入从重处罚范畴,设立与企业营收挂钩的高额罚款,对屡教不改者实施市场禁入,彻底扭转低风险、高回报的失衡局面。

三是建立智能设备功能动态监测机制,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刷赞、养号等异常行为,联动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打击相关网络水军与灰产链条,实现跨平台线索共享与联合惩戒,让隐蔽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来不是靠垄断绑架与成瘾设计来实现的。面向孩子的产品,合法性只是底线,合情合理才是社会价值所在。我们需要的不是绑住孩子的智能枷锁,而是真正尊重童年、守护成长的智能伙伴。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杨艳秋】 【编辑:陈登辉】
关键词:小天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