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行程“白菜价”,隐私保护不能“白菜化”
吴臻(湖南科技大学)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艺人行程被以“白菜价”贩卖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几元、几十元就被出售的艺人信息,涉及酒店、航班,连身份证、手机号码都包含在内。这已不是简单的“黄牛”倒卖信息,而是形成了一条售卖个人隐私的黑色产业链。
纵观事件表面,狂热的粉丝文化,成为了售卖个人隐私的温床。一些粉丝对自己偶像的热爱近乎病态,他们不惜花重金购买艺人行程,偷拍、追踪艺人动向,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艺人权益,也对社会公众造成了不良影响:在飞机场、火车站堵塞出口、挤占公共通道,甚至与其他旅客发生冲突。这些直接催生了信息贩卖的“市场需求”。
如果说狂热的粉丝构成了黑色产业链的“需求侧”,那么“供给侧”则隐藏更深,危害也更大。艺人信息泄露渠道众多:一方面,各大平台可能存在安全漏洞,黑客攻击以及系统的缺陷为信息窃取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内部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监守自盗。这些信息经过多层转手,最终流向市场。
网络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加强信息推荐算法治理,明确网络平台要建立健全算法在赋能优质内容传播、违法行为识别发现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应用机制。信息贩卖的主要交易平台正是各个公开的社交平台,这些平台本应发挥主体作用,识别并阻断非法信息的传播,然而现实是,进入贩卖群只需要使用简单暗语更换关键词就能轻松规避审核。平台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懈怠,使其客观上成为了黑色产业链的一环。
这条黑色产业链不仅侵犯个人隐私,还容易滋生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侵蚀社会的长治久安。平台企业应强化人工审核力度、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发布违规账号的惩罚力度。从源头堵截到全链条打击。
艺人行程“白菜价”,隐私保护不能“白菜化”。监管部门、网络平台都应切实履责,筑起信息安全的屏障。当然,艺人也要注意保护隐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