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荒野求生”意义何在?
白木
不知打哪天起,湖南、广西多地兴起多档“荒野求生”节目。在景区组织下,一群荒野求生爱好者往深山里钻,号称要挑战自身极限,与自然较量。可细看之下,与国外同类节目相去甚远,就是个披着“荒野求生”外衣的角色扮演。
“荒野求生”是个舶来品,选手要在荒无人烟的野外,生火、搭建庇护所、采集、捕猎。再看咱这“本土版”,所谓“荒野”,不过是景区圈块山地,或挨着村民家,拧开个水龙头,老乡引的山泉水直冒,比家里自来水还方便。
更离谱的是,《极限荒野》广西赛区有位老哥,吭哧吭哧烧了几百斤木炭,看这架势对冠军势在必得。结果呢?就因为误摘了老乡地里一个南瓜,直接被组委会退赛。且不说,烧几百斤木炭,得砍伐多少树木,会不会影响生态?哪处荒野,会有村民种植的南瓜呢?
而有的节目组怕选手饿肚子,直接往赛区里投放珍珠鸡、二代野猪。合着这些小动物是“外卖”?还有选手更绝,屯了几百斤野生猕猴桃。笔者想问:你过冬是有着落了,山里的小松鼠、小刺猬们没了口粮,怎么办?
再看选手状态,一个个饿到面黄肌瘦,脏得跟野人似的,多人体检报告里钾超标。这哪是挑战自我,分明是拿身体健康换流量,怪不得被网友调侃为“荒野挨饿比赛”。
在百度一项“你会考虑参加荒野求生吗”的网络调查中,截至11月12日中午,共有6700多人参与投票,其中59%投了“不考虑,没苦硬吃”,22%选择“给够奖金可以考虑”,真正想挑战的只有19%。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伪“荒野求生”就是没事找事、没苦硬吃。
伪“荒野求生”,到底意义何在?是为了让景区多卖几张门票,还是让节目组多赚点流量?依笔者看,别糟蹋“荒野求生”的名号,也别折腾自己和山里的动植物了。真想体验山村生活,不如去帮老乡干农活,好歹还能混顿热饭呢。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