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抄袭实为作风不正

相链区块链

吴霞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密集开展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矛头直指“数据拼凑”“旧稿翻新”“材料搬家”等乱象。一场针对“文字懒政”的整肃风暴正在展开。(11月11日 澎湃新闻)

当公文沦为“Ctrl+C/V”的产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敷衍,更是责任心的流失、作风病的发作。

一份合格的公文,应当凝结着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对民意的深入体察、对问题的务实思考。然而,当借鉴演变为照搬,参考异化为复制,公文便成了没有灵魂的“八股文”。内蒙古某检察院的专题学习会直指要害——公文抄袭可能导致政策“水土不服”,让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失去精准性;广西凌云县委更尖锐批评“数据拼凑”是责任意识的缺位。这些警示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文字上的偷懒,终将转化为工作上的失职。

抄袭公文是作风病。为什么一些干部宁愿“旧稿翻新”也不愿动脑筋?无非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使然,是“不出错就是成绩”的消极心态作祟。青海西宁政协的研讨会上,“改文风转作风”的提法切中肯綮——文风不实,本质是作风不硬。当一份公文可以一键生成,调研报告能够改头换面,干部们省去了实地走访的辛劳,却也丢掉了联系群众的机会;规避了独立思考的压力,却也丧失了推动工作的能力。

整治公文抄袭,须根治“思想懒惰”。多省区的专项整治,不仅盯着“怎么写”,更追问“为何写”。呼伦贝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起草人负责+科室初审+办公室复审+分管局长终审”的全链条机制,陕西等地强调“务实文风”。这些举措固然必要,但更关键的是让干部们明白,公文不是应付上级的“面子工程”,而是服务群众的行动指南。抄袭的公文或许能糊弄检查,却糊弄不了现实;或许能应付考核,却应付不了民心。

文如其人,字如其心。一篇有血有肉的公文,必然带着起草者的体温与思考;一份脱离实际的“拼凑稿”,必然暴露出作者的敷衍与麻木。多省区向公文抄袭“亮剑”,让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文字质量的提升,更是干部作风的淬炼。

老百姓要的不是完美的官样文章,而是实在的政策落地;需要的不是复制粘贴的懒政,而是躬身入局的担当。整治公文抄袭,不妨就从“不准让上一年的数据‘穿越’到今年”“禁止用‘加强’‘进一步’等万能词凑字数”这样的细节抓起。因为,公文的每一处敷衍,都是对公信力的透支;每一段真诚的思考,都是对责任的践行。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吴霞】 【编辑:肖彪】
关键词:公文抄袭 文风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