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读书日”升级的深意 | 平心而论

相链区块链

  沐刃

  今早刷到一条新闻,“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国务院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

  其实,“世界读书日”是个舶来品,到今年刚好30年。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慢慢演变为对读书(阅读)的倡导与推动。

  回到这条新闻本身,从“世界读书日”升级为“全民阅读周”,最直观的是概念之变,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时间维度,将从之前的每年“一天”延长到每年“一周”;其次是参与主体的维度,从“世界”转换为“全民”;再者,行为的本体(及范围)之变,从“读书”变成了“阅读”。

  这些变化透露什么信号?该如何解读其深意?笔者愿探讨一二:

  首先是唤醒与播种。

  一直以为,阅读是私密化、纯个体又难免孤独的体验,是不需要别人提倡与唤醒的。但在匆忙之世,有这样一种倡导与仪式感至少不是坏事,或许能唤醒一些麻木的心灵。

  以前“读书日”仅一天时间,或许只够参加一场活动、开启一本书;有了一周的时间,则可以进行主题式、系列化的深度阅读探索。有人还认为,将一天延长为一周,更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

  笔者特意查看了日历,2026年4月第四周第一天,恰好为“谷雨”节气。农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正是为一年的秋收进行春播的时节。“阅读周”的设置,可以被视作一个寓意与愿景,毕竟,通过阅读为职业、健康甚或业余生活等自我赋能,这是最有性价比的投资。

  其次是进化。

  这些年来,在技术加持下,阅读的客体与媒介一直在进化。如果说,以前的阅读主要指读纸质的印刷品,那么,如今的阅读对象更加丰富多样,介质也更多。至于阅读的主体,通过智能手机的赋能,实际上把之前或许存在的鸿沟拉平了,只要愿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身份,“全民”都能随时随地开卷。

  阅读行为本身,也在与时俱进——读书报、读杂志是阅读,通过手机读电子书、听有声读物也是阅读;偶尔刷优质视频是阅读,逛书市、看展览、参加读书沙龙也是阅读。

  意义尤为深远的,或许是“抵抗”。

  抵抗浮躁与形式主义。网络时代,一些人难免心态浮躁,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则一步步弱化,传统意义上的深阅读空间被各种各样、良莠难辨的信息挤占。而阅读之真正“读到”并读有所得,不能停留在朋友圈的发文与打卡,而需要沉浸式输入与理解,追问与反刍。

  抵抗忙、盲、茫,学会慢、精、静。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工具化加深了人际关系的疏离,愈加细化的社会分工也往往使人变得忙碌不堪,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曾在朋友圈读到这样一句话,“读好书、看世界,需要一种格外的定力。”是的,我们需要通过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抵抗忙碌带来的盲目与茫然,通过精读、深读让自己慢下来,从而达到内心的沉静。

【作者:沐刃】 【编辑:肖彪】
关键词:读书日 平心而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