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服务何以成了“逐利”生意
付臣欢
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付费选座”业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俨然成了“行业惯例”。(9月16日《经济参考报》)
我们不禁要问:航空服务的“便利”,何时成了航司“逐利”的生意?监管又在哪里?
航空公司线上值机选座,和高铁选座本质上是一样的——便民。而航空公司通过“锁座”推行“付费选座”,表面是服务细分,实则是将本应包含在机票中的基本服务拆解出来二次售卖。这种行为不仅背离初衷,更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等多重法规,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令人费解的是,这类从一开始就伴随合法性质疑的操作,非但没有被及时制止,反而在争议中扩张为“行业惯例”。尽管早有航司因类似收费被处罚的先例,但近年来,公众的不满越堆越多,航司通过“锁座”付费选座行为却鲜被问责。监管的模糊与滞后,客观上纵容了企业将“便利”变为“生意”,默许了其利用优势地位侵蚀旅客权益。
我们呼吁,民航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价格监管部门等尽快出手,明确规范航空公司选座服务行为:一是明确规范,重申航空客运服务的基本内容,禁止航空公司通过“锁座”“付费优先”的方式,变相强制消费者付费购买本应免费提供的服务; 二是加强执法,对自立收费项目、误导性销售等行为开展专项治理,依法予以处罚并公开曝光; 三是完善规则,督促企业透明公示服务内容和价格,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民航是重要的公共服务行业,不应沦为部分企业“收割”旅客的场所,差异化竞争是提升服务而非切割基本权益。监管部门必须站出来,叫停这种“拿选择权卖钱”的行为,守护旅客的合法权益和出行尊严。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行业的良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