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话费小额充值侵犯消费者权益
鞠实
9月5日,话题#话费最低50元起充被质疑不合理#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有网友反映,近期通过微信充值话费,“以前的10元和30元充值消失,取代为最低50元到500元不等”,他认为运营商涉嫌滥用垄断地位侵犯消费者权益。记者发现,很多用户都有类似烦恼。不少消费者表示,话费自由应是按需充值,而不是在一堆大额里挑充多少。(9月6日 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低额度充值选项全都消失不见,最低充值金额变成了50元。如今,问题未解决反而成了行业常态。第三方平台上,50元已成充值“门槛”,部分平台甚至抬高到100元。
面对质疑,运营商拿“合同到期”“渠道限制”当借口,但明眼人都清楚,第三方平台无法提供小额充值,根源是运营商不再供给50元以下的充值面额。如此“模糊”“甩锅”式解释,掩盖不了服务缩水的事实。
从用户需求看,这一调整完全脱离实际。时下,家里的老人,每月只接打电话,10元、20元话费就够;不少年轻人依赖微信通话,手机话费仅偶尔使用。对他们而言,50元起充不是充不起,而是这“强制多消费”的冒犯意味太浓。更讽刺的是,此前通过微信等平台自由充话费的模式,是运营商多年经营的结果——靠便捷服务吸引用户、提升黏性,如今用户基数稳定了,却突然断了小额充值的路。这种“用完就弃”的操作,既是对用户习惯的漠视,更是对过往服务承诺的背叛。
运营商的做法已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排除消费者权利、强制交易。现在消费者想按需充小额话费,常用的第三方平台却没了选项,只能被迫接受大额充值,本质上是被剥夺了自主选择权。那些“合同到期”的辩解,在“官方APP仍能小额充值”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既然技术和成本都不是问题,为何偏偏在第三方平台“一刀切”?答案极大可能是想倒逼用户多充值,这种“利己不利民”的算计,实在有失大企业的担当,也与时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格格不入。
作为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服务主体,运营商手中握有一定市场资源,更该守住“以用户为中心”的底线。保障“充话费自由”,是运营商的基本职责,与其在充值门槛上动歪心思,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上:推出更灵活的小额套餐、简化充值流程,这些才是留住用户的正道。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