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吹毛求疵凉了“勇敢的心”
白木 刘奕君
7月24日,武汉大学公众号发布题为“航班上突发!武大医学生出手”的文章,讲述了武汉大学2024级医学本科生孙毅杰在一航班上帮忙救助一名呼吸困难、头晕乘客的故事,一些网友称赞其临危不乱、思路清晰,也有一些网友质疑其没有行医资格,操作风险极高。(7月28日新京报)
飞机上,一名大二医学生挺身而出救助突发不适的乘客,本是一场医者仁心的温暖故事,却被部分网友用“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等质疑泼了冷水。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看似是“理性较真”,实则暴露了对紧急救助场景的无知,更透着一股为找碴而找碴的恶趣味。
从事件本身来看,孙毅杰的救助行为清晰且克制,他仅对患者做了基础体格检查、协助吸氧和平卧,全程未涉及有创操作或药品使用,完全符合紧急情况下的合理处置。而且法律早已为这种善意兜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造成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场景中,法律优先保护的是“敢于施救”的勇气,而非苛求施救者必须具备“完美资质”。
那些质疑“无证行医”的声音,显然混淆了“紧急救助”与“执业行为”的边界。飞机上的突发状况,容不得等待专业医师持证到场;患者当时的生命体征,更经不起“资质审核”的折腾。孙毅杰凭借课堂所学和见习经验,用最基础的手段稳住了患者状况,这正是医学教育成果与人性善意的双重体现。要求一名医学生在紧急时刻展现主任医师般的专业水准,本身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苛责。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吹毛求疵的语境可能会消解社会的善意。当见义勇为者不仅要付诸行动,还要承受无端指责时,难免会让人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犹豫退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危急时刻,一个年轻人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用所学知识伸出援手。这种担当,比任何“资格证”都更能彰显医者仁心的底色。
给善意多一份包容,给勇气多一份鼓励,少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苛责,多一些对现实场景的理解,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远比在事后挑刺更有意义。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