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AI说“谢谢”吗?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使用AI时,输入指令后,总不自觉地敲下“谢谢”方才点击发送?百度2024年度AI提示词数据显示,我们一年至少要向AI说上千万次的“谢谢”。

有网友表示,“每次对AI说谢谢都是真心的,它比人类要有耐心且善意得多”。但更多网友认为,对AI说“谢谢”完全是浪费时间。AI不会因礼貌而高效,也不会因粗鲁而罢工。每一次“谢谢”,都消耗额外电力和时间。

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会对AI说“谢谢”?

发送指令时附带“谢谢”,已成为不少人使用AI时的习惯。

当疲惫的深夜,输入指令后,屏幕上流淌出妥帖的文字,那份无声的感激是真实的。我们天然倾向于向“善意”的回应投桃报李。AI虽无情感,但其“永不掉线”“永不抱怨”的“陪伴”,契合了我们对善意帮助的期待,让我们产生亲近感。

日常使用礼仪用语早已成为我们的表达习惯。表达谢意这种在礼仪教化中沉淀的行为无意识,在数字时代自然迁移到与AI的互动中。这一行为本身,已成为我们修养与文明的外在表现。一声“谢谢”与其说是给AI听,不如说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确认。

当AI以“全知全能”姿态介入生活时,大家难免产生技术的焦虑。“帮我分析数据”“帮我写方案”表象下,也潜伏着判断决策权向算法悄然过渡的不安。一声“谢谢”,实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代偿,以再次确定“我”是发出指令、享受“服务”的主导者。尤其当AI挑战创作、情感陪伴等领域时,这种通过“礼貌”建立的平等感,更像是一剂缓解技术焦虑的良药。

对AI说“谢谢”,究竟有没有必要?

站在实用主义角度,确实有点多余。每一次额外字符输入,意味着后台可能多消耗电力,用户端多等待一点响应的时间。当用户指数级增长时,累计消耗的能源与时间成本更不容小觑。在算力即生产力、效率即竞争力的时代,任何不直接服务核心目标的行为,都被视为“浪费”。

然而,人之为人,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更在于超越功利的精神世界。对AI的礼貌,是一种“慎独”行为。即便无人知晓,对象无法感知,依然选择以礼相待。在算法渗透生活、工具理性挤压人文关怀的当下,这种自觉礼貌,恰恰是对自我期许和内在修养的锤炼,其价值非几度电、几毫秒能衡量。

随着生成式AI爆发式发展,AI拟人化程度提高,交互体验日益自然。今日的“粗鲁”指令或“礼貌”表达,都可能在无形中为AI模型提供人类行为模式的“训练样本”。虽然当前AI还不具备情感和理解“感谢”的能力,但长期、大规模的礼貌交互数据,是否可能使其倾向于以“友善”方式回应人类?如果是的话,那当下的“谢谢”,关乎的就不只是当下感受,更是我们期待与何种“性格”的AI相伴。

一声“谢谢”,照见的远不止是人机关系。

在信息爆炸但人情相对疏离的当下,AI以其耐心的响应,成为许多人情感投射的对象。这声“谢谢”,本质是我们渴望被“看见”、被“回应”、被“善待”的心理需求,在虚拟空间的曲折表达。技术越发达,我们对情感联结和精神共鸣的渴望可能越强烈。

但这也警醒我们,不能过度将情感需求寄托于无意识工具。真正的温暖和理解,源于真实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网络。过度依赖AI情感慰藉,可能导致对真实关系的疏离,模糊工具与伴侣的界限。

而围绕“是否对AI说谢谢”的争论,核心是效率至上与人文价值在新技术领域的碰撞。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速度、算力、“答案”机器?还是创造让人类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更富人情味的世界?

如果技术狂奔导致人的异化、情感荒漠化,那么“进步”意义何在?这声“谢谢”启发我们,拥抱技术红利时,必须紧握人文价值方向盘,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沦为附庸。

无论AI如何进化,我们内心的真诚善意、超越功利的感恩之心、无需外力的道德自律等,才是最独特宝贵的财富。在与AI频繁互动中,尤其需要有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一声“谢谢”,如果理解其本质是自我修养的表达,而非对机器的谄媚,那就具有积极意义。

AI时代,保持对真实情感、复杂体验和生命意义的感知与珍视,是在算法洪流中确保“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核心。技术可无限延伸能力,但人性的光辉,需要我们自己去点燃守护。

作者/郑伟生

编辑/刘丹 校读/刘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郑伟生】 【编辑:胡兆红】
关键词:AI;AIGC;人工智能 AI;AIGC;人工智能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