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间,长沙有群“技术红娘”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4月13日,一场特殊的项目推进会在长沙召开。会议聚焦的“宽温域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研发”是2025年湖南省十大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之一。湖南已连续5年专题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集聚省内外优势产学研力量进行协同攻关。

这次“宽温域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研发”也是如此,由“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中伟新能源、常德昆宇、湖南钠邦和中南大学等承担。其实,这还不是创新联合体的第一次携手亮相,早在2022年它就承担了长沙市“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但从实验室里“摇瓶子”到批量化生产“开厂子”,中间还有许多转化环节。今天请跟随橘洲君一起深入高校、园区、企业等单位,看长沙如何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当指针拨回到3年前的春天,参加锂电新能源“湘江沙龙”活动的15家企业、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恐怕不会想到,他们宣布成立的“长沙市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将在湖湘新能源发展史上书写怎样精彩的篇章。

当时风头正盛的是锂电池。但因为锂资源供给紧缺等因素,业界便瞄准了储量充足、性价比高的钠资源。可是钠离子电池同样面临很多产业发展瓶颈,15家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想要突破钠电产业瓶颈,需要打破企业与高校“单兵作战”模式,构建全产业链协同体系。

长沙市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朱爱平,深耕电池行业数十年,他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解释联合体的成立:“电池有正负极,如果正极材料发展领先,但负极材料发展滞后,也是不行的。整个产业链得齐头并进。”联合体的成立,就是协同多个单位解决产业技术问题,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湖南钠邦建成千吨级钠电正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图片来源于长沙晚报网

湖南钠邦是联合体成员单位之一,在副总经理首卫看来,“联合体内新能源行业企业较多,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厂家都有,还有中南大学提供基础研究,对于技术的突破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形成很强的合力。”

联合体成立不久就拿下“创新大单”,即“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项目。正极材料制备难题正是由湖南钠邦提出的,中伟新能源携手中南大学联合揭榜。两年多来,项目以应用场景为指引,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成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实验。

今年启动的“宽温域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研发”项目,则将技术攻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负极材料、电芯等领域,这将进一步夯实长沙先进储能材料的产业优势,助力长沙打造“钠电之都”的同时带动湖南工程机械、盐业等相关产业升级。

回顾联合体成立3年来的成绩,联合体副秘书长李想介绍,联合体除了技术攻关外,还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制定行业标准、召开行业交流会议,让产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钠离子电池在应用市场的推广。其成员单位已中标中国铁塔储能电池项目,实现行业首批商业化订单,标志着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

“长沙市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是长沙也是湖南首个创新联合体。如今,以“企业主导+高校协同”为特点的创新协作机制已经扩散到多个行业,在湘江两岸扎根开花,如“新材料&终端装备产业总师联合体”,将新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领域的总工程师聚集,解决技术共性难题,加速新材料产业发展。

从钠电赛道的一枝独秀,到不同创新联合体的百花齐放,长沙正在探索一条“市场牵引、链式协同、生态赋能”的产业创新路径。

你听说过“技术经理人”吗?如果说创新联合体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找新的技术方案,那么技术经理人就是为已有的技术寻找商业模式。这是长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第二条路径。

2022年7月,在“长沙市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成立后不久,“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定义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大家亲切地称呼这个职业是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的“技术红娘”。

近年来,长沙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迅速,在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任职的张楠就是这样一位“技术红娘”。

2020年,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楠原想进入研究所工作,已收到录用通知的他偶然间看到了母校知识产权中心的招聘,临时起意转换赛道。当时还没有技术经理人的正式提法,担心父母无法理解,张楠只能和他们解释说,自己的工作是负责专利申报。

事实上,张楠的工作确实和专利有关。不久前,我国完成了历史上首次对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盘点,共有134.9万件。中南大学更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完成专利盘点入库工作,足有1.3万件之多。

这么多专利,要是都能转化成商品,该是多么庞大的产业?但很多企业并不知道高校的“宝藏”,这就需要技术经理人牵线搭桥、精准对接、匹配推送,甚至直接孵化科技企业。从业近5年来,出差路演、推广调研等早已成了张楠的工作日常。他说:“不能让科技成果在实验室沉睡。”

张楠参加湖南省2024年“长沙银行杯”技术经纪人大赛决赛,分享“电解水制氢”项目。徐运源 摄

以“电解水制氢”为例,该项成果由该校何教授研究多年,在转化之初专利仅有3件,专利布局缺失,张楠协助挖掘增补了4件专利,提升了成果整体价值。经过项目评估、定向推广、商务谈判,最终采用作价入股的方式进行成果转让,教授、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在长沙成立产业化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

技术经理人在专利产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中南大学转化金额过亿项目就有3项,大学科技园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839家。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12月公布的专利产业化和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中,中南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专利盘点—市场推广—技术转化”一体化服务机制与湖南大学“筛选培育—分析导航—融资谈判—转化落地”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模式双双入选。今年3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湖南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编写的我国首套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发布。技术经理人赋能的专利产业化,成为长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亮点。

无论是企业向高校寻求技术,还是高校向企业推广技术,都少不了要经历工业放大。这个放大过程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变化,而是非常复杂的函数,为了找到数学规律,就需要中间试验环节积累数据。

中间试验即“中试”,已成为长沙很多园区、企业的高频词。如今年2月13日,宁乡经开区管委会就“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向外界征求意见,“支持中试产业发展”被列为重要篇章。不久后的2月21日,在邱冠周、柏连阳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见证下,湖南麦肯伟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基地项目在宁乡经开区开工。

麦肯伟科技自2023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农化、饲料、医药及矿冶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已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企业凭借强劲的研发实力,先后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创新型中小企业、长沙市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伟民介绍,中试基地预计今年7月投产,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500吨精草铵膦用酶和500吨微美酵素产品能力。同时,基地还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入驻,切实打通“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力争打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

医科医工肖盼盼团队正在进行脑科引流系统中试。王斌 摄

中试基地效果如何?位于望城经开区的湖南医科医工有话要说。作为省市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湖南医科医工专注于创新外科器械的研发、中试、转化运营,通过产品评价、开发测试、中试生产、注册拿证等“一站式”服务,可将医学专家的发明专利转化为现实产品,造福广大医患。公司创始人肖盼盼介绍:“没经过中试的产品,只有30%能转化成功;经过中试放大,基本上80%能够转化。”

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护师朱小妹一直有个念头,发明一种可视导管,以解决患者深部难治性伤口探视的问题。2023年下半年,医科医工团队在该院进行成果转化培训时,了解到了她的这一想法。随后,团队迅速介入,从项目转化前的深度评价,到完成设计开发、概念验证,再到小试、中试,直至最终形成产品,全过程参与。如今,项目成果“一次性组织牵开扩张导管”获得湖南省创新医疗器械批件。

从企业“出题”到高校“领题”,从联合“答题”到生产“验题”,长沙正不断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平台搭建和市场服务。橘洲君相信,长沙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定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记者/尹玮 徐运源

编辑/刘丹 校读/肖应林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作者:尹玮 徐运源】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科技;长沙;科创;长沙科研;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科技;长沙;科创;长沙科研;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