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老机器人赋能“老有颐养”|调研园
郑晓园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长沙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189.4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8.02%,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逐年攀升,家庭照护负担加重与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养老机器人作为科技赋能养老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提升养老服务的创新方案,更是推动长沙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老有颐养”民生目标的重要路径。
重构养老服务的逻辑
养老机器人并非简单的技术工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从服务关系、服务模式、服务生态维度,系统性重构养老服务体系,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在服务关系上推动传统“人力依赖型”服务向“人机协作型”服务转变。一方面,机器人承接重体力、重复性工作,可以解放护理人员,使其聚焦情感关怀等精细服务,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机器人具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数据精准采集等优势,与护理人员的共情、应急处置能力形成互补,从而构建“机器+人力”的协同服务模式,实现“1+1>2”的服务效能提升。
在服务模式上推动“被动响应型”服务向“主动预防型”服务升级。传统养老服务大多是“老人求助—人力响应”的被动模式,存在间断性、滞后性,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监测、风险预警等的个性化需求。养老机器人则依托AI和物联网,构建“主动感知—数据分析—精准服务”的闭环模式,不仅能实时采集、分析身体数据进而预警跌倒、慢性病突发等风险,还能结合老年人习惯主动提供用药提醒、康复指导,实现养老服务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在服务生态上推动“分散单一型”服务向“整合协同型”生态迈进。传统养老中,家庭、社区、机构养老各自独立,医疗、护理、康复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养老机器人则通过数据互联,打通不同养老场景、不同服务环节的信息壁垒。如社区机器人采集的健康数据同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康复数据共享至家庭。这种生态重构,有助于推动“医养康护”一体化发展,符合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规划目标,也为养老服务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新框架。
现实场景与实践探索
目前,长沙纳入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正在对智慧养老积极布局,形成了一批具有长沙特色的实践案例。其中,优龙机器人研发的“腾云”下肢外骨骼、“游龙”髋关节助力设备等产品兼具仿生柔性与精准助力,已走进社区与养老机构,为行动障碍老人提供步态训练、日常行走助力,改善老年人行动能力;超能机器人的“超能小康”健康机器人,集“测、诊、疗、管、陪”于一体,既能完成血压、血糖等基础体征检测,又能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分析体质。
养老机器人逐步走进银发生活,但其规模化普及仍面临多重现实阻碍。一是场景适配性不足,家庭落地难度大。家庭空间布局差异、物品摆放杂乱等非结构化环境,对机器人感知与决策能力提出极高要求。二是成本与支付机制制约普惠性。高端康复机器人单价超10万元,助浴机器人均价3万~5万元,而且长期护理保险尚未将机器人服务纳入支付范围,消费者需全额承担使用成本。三是认知偏差与信任度不足。责任边界尚不清晰,当机器人出现故障致伤时,制造商、运营商、使用者责任难以厘清,缺乏明确的法定框架。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为实现养老机器人在长沙的规模化、高质量应用,让科技红利真正惠及广大老年群体,需重点从技术适配、普惠机制、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发力,积极推动科技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聚焦技术适配,打造本地特色养老机器人产品体系。依托在长高校资源,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研发适配长沙老年人方言习惯、健康状况的产品;由民政部门牵头,整合多渠道数据构建本地老年人数据库,以区块链保障安全,为研发提供支撑;联合多方制定适老化测试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老年人需求。完善普惠机制,降低养老机器人使用门槛。加强普惠型产品开发,构建“养老机器人租赁平台”,推出低租金、上门维护服务,探索“社区共享机器人”模式;建立健全购机补贴政策,探索将合规机器人服务纳入长护险支付范围。规范伦理保障,构建“人机和谐”的养老环境。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机器人“辅助但不替代人力”定位与各方责任;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升公众信任;开展培训以提升护理员人机协作技能,加强宣传以提升社会对养老机器人的接受度。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23YBQ149)阶段性成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