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山水洲城”何以申遗
席超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工作的七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长沙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推进“山水洲城”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更好守护星城大地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的重要举措。长沙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和《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件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山水洲城”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为抓手,全面推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升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建设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让全体市民得以尽享“天赐之美”。
那么,长沙“山水洲城”,何以申遗?
“山水洲城”体现古代营城理念
长沙临江靠山,以岳麓为屏,以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城外,冈峦叠替,湖泊星罗,城廓错落其间,唐宋时期已形成“山水洲城”整体格局。古人建城选址十分重视对城区周围山水自然环境的探索,追求山环水绕、山水相融的意境。与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其他城市相比,长沙古城空间结构形态有其独特性。长沙建城于楚,楚人尚东,长沙古城西伴湘江北去而靠岳麓,呈现坐西朝东的山水朝向,符合我国古代城市营建传统。以湘江、岳麓山为城市重要节点,向周边延伸传递。自古以来,长沙得“舟楫之便”,在封建时代中后期,作为南方主要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繁荣起来,突破了“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沿湘江“自上而下”呈扇状发展,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山水洲城”自然景观带。
“山水洲城”蕴含湖湘文化精髓
岳麓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黄兴墓、蔡锷墓、禹王碑、麓山寺、抗日阵亡将士墓、云麓宫、飞来石等15处省级以上文物古迹。岳麓山为南岳第七十二峰,是一座融中国文化精华“儒、释、道”于一体的文化名山,山顶是“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的云麓宫,山腰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山脚岳麓书院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还有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麓山寺碑、毛泽东塑像、自卑亭等历史文化遗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宋明理学传播与繁荣之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滔滔而来、汩汩北去,流经境内约25公里,15条河流汇入湘江。湘江流域河道纵横、水井遍布,江河、山溪、水库、池塘、湿地构成丰富的水系。长沙建设了湘江风光带,构筑了一条城市“绿带”,形成亲近自然的开放性空间,以“山水洲城”为背景的灯光秀,为“夜长沙”增添了一道风景线。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形成绿洲片片,仅市境就有冯家洲、香炉洲等12个洲岛。
橘子洲位于市区湘江中心,南北长约5公里,与岳麓山毗邻,形成“一面青山一面城”的景观。一座江心岛,“半部中国史”。1985年,在橘子洲北端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火坑遗址,证实早在几千年前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橘子洲静卧江心,见证了古今城市发展历程,也留下了屈原、杜甫、朱熹、张栻等名人足迹,他们泛舟湘江、登临橘洲、把酒言欢、吟诗作赋,留下“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等名篇佳句。海关公廨旧址、唐生智公馆、美孚洋行等历史建筑见证了长沙从封闭到开放的近代史,长沙第一座跨江大桥——橘子洲大桥,实现了“一江两岸”紧密连接,见证了现代经济与社会跨越发展。
长沙古城历经千年风貌犹存。一是千年城名城址不变。长沙最早城邑建设于春秋战国交际时期,千年城址从未变更,中心位置始终在五一广场一带,五一广场的走马楼吴简、西汉简,东牌楼东汉简实证了这一点。二是千年中心不变文脉不断。长沙古城“狭长方城,九门格局”,范围包括明清时期长沙古城、妙高峰及周边老城区、开福寺及周边老城区,总面积为7.45平方公里,包含妙高峰、西文庙坪、太平街、潮宗街4个历史文化街区,开福寺、化龙池、藩城堤、文昌阁、西园北里、白果园、天心阁等13处历史地段,太傅里、古潭街、北正街等267条历史步道(历史街巷),贾谊故居、西文庙坪古牌坊、时务学堂、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等多处文物遗迹,是长沙历史风貌最为集中、历史街巷肌理最为完整、空间特色最为鲜明的区域。总体呈现“鱼骨式”街巷格局,以及公馆群、教堂聚集的中西交融和民国风貌,传统民居、传统街巷承载的老城记忆、市井烟火风貌等特色风貌。
“山水洲城”迈入保护传承新阶段
以保护为前提,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划定最严格的保护范围,从城市历史空间格局整体性角度,对现存或潜在历史文化街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历史建筑等开展普查和价值鉴定,加快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加强“山水洲城”所涉及的城市更新重点地区、重要地段风貌管控,推进第四批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坚持向同级党委专题报告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协调、部门共管、多方参与”大保护格局,建立“预保护”等保护前置机制、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预防”,完善历史城区内建设活动审批管理和运营机制。强化全方位要素保障,推进《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完善用地权属、消防和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等技术指引。推动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建设,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政策性资金。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归集历史街区(地段)内资源、资产,落实产权登记。
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实施保护类更新项目。推进下碧湘街片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重点推进太平街-西文庙坪、潮宗街-西长街等国家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程和省级示范片区项目,实施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贾谊故居二期等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彰显湖湘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与消费”有机融合,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历史街区、历史地段、老旧片区、老旧街区(厂区)消费型基础设施。提标提质“一线四片”、长沙古城、历史步道,建设特色镇、村。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隐蔽原则”,在保护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小尺度、小规模“针灸式”改造,推进历史城区市政管网设施一体化改造。积极推进历史建筑修复修缮,开展历史街区范围内房屋安全综合整治,确保结构性安全,让当地居民“留得下”又“住得安”。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智慧消防”防控体系,实现适合街区尺度的微型消防站、电摩巡逻队等消防设施全覆盖、管控无死角。引导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等活化利用,既支持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又推动建筑功能复合,打造艺术展厅或社区邻里中心,引入演绎新空间、设计工作室等新业态,培育新消费场景带动就业,建设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新长沙。(作者系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