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撷音

相链区块链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瞄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进一步深化规律性认识、探索有效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多维度提升城市竞争力。“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应切实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协同推动科技、产业、制度、文化以及其他领域创新,让城市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积累城市发展新动能。“宜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需关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关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丽”是城市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让生态优势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韧性”关乎城市安全,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守护好城市记忆,不断繁荣公共文化事业,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审美品位,让具有中国气质的“城市美学”深入人心。“智慧”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好“城市大脑”、智能电网、智慧水务等治理平台,实现智能调度、精准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数字化生活服务。

  ——汪仲启(摘编自《经济日报》)


  常怀“三种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敬畏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畏之道的赓续与升华,更蕴含着新时代治党治国的深邃智慧。

  敬畏人民,当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沉疴。在决策过程中,把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第一信号”,让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开放透明的听证论证成为必经程序,使决策真正源于民需、合乎民意;在政策实施中,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健全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并将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强化用权于民、取信于民;在监督时,把群众参与不参与作为“第一动力”,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敬畏组织,本质上是尊重权力运行的组织原则与制度逻辑。它要求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执行组织的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权力的行使严格置于组织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之下。党员干部既要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又要在行动上服从组织,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还要在情感上信赖组织,始终以组织为重、为组织分忧。组织是党员干部最大的“靠山”,也是最强的“护栏”。有了对组织的敬畏,党员干部方能守住守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敬畏法纪,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护身符”,是守护权力正道与人民利益的坚实堤坝。坚守底线,不踩红线,需在“知”与“行”中筑牢防线。党员干部既要学深悟透法纪条文,明白“不可为”的禁区;更要在日常言行中恪守不渝,养成“知敬畏”的自觉。将法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别有用心的“围猎”,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清正廉洁。

  ——耿姗姗(摘编自《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