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长沙 无塑行”公益课在洞井小学开讲,《塑料的前世今生》启蒙青少年环保意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4日讯(通讯员 曹文秀)11月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启蒙课——《塑料的前世今生》在长沙市雨花区洞井小学精彩开讲。本次活动由共青团长沙市委员会、长沙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办,长沙市立里儿童教育发展中心承办,是“爱长沙 无塑行”青少年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公益项目的特色主题活动,旨在从源头培养青少年的减塑意识与科学环保素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年轻力量。

课程从一个熟悉的汉字“塑”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追溯“塑料”一词的文化源头。主讲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塑料发明的初衷:从赛璐珞作为象牙替代品“拯救非洲象”,到背心袋的诞生本意是鼓励人们反复使用、节约纸袋资源。这一段被忽略的“前世”传奇,让同学们认识到,塑料的诞生并非为了污染,而是人类在资源替代之路上的一次智慧探索。
随着课堂进入塑料的“今生”篇章,气氛逐渐凝重。老师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图片与数据,揭示了“用后即弃”消费模式如何使这一环保发明走向反面。“全球75%的海洋垃圾来自塑料”“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总重可能超过鱼类”等现实数据,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孩子。塑料因其稳定、不易降解的特性,可在自然环境中存续数百年,从曾经的“解决方案”演变为如今的“环境难题”。

认知的深化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动。在课程最具实用价值的环节中,老师对塑料制品身份标识(1-7号)进行了系统讲解。同学们迅速化身为“塑料识别小达人”,明白了为何家中的矿泉水瓶、保鲜膜和微波炉餐盒需要区别对待,为精准践行垃圾分类筑牢了科学基础。
在展望“塑料的未来”时,课堂气氛再度活跃。鱼鳞制成的手提包、真菌培育的环保容器等创新材料,为孩子们打开了绿色科技的大门,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未来环保创新的种子。
洞井小学肖英校长在课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重塑孩子们对塑料的全面认知。让他们理解,塑料本身并非问题所在,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与处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爱长沙·无塑行”项目创新性地融合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该中心将积极协调相关学校与社区,推动项目落地,助力家庭养成减量、负责的塑料使用习惯。

“爱长沙 无塑行”青少年生活垃圾分类行动由共青团长沙市委员会发起,旨在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市青少年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推动垃圾分类精准化,为建设美丽长沙凝聚青春力量。
这堂《塑料的前世今生》课程,成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随着“爱长沙 无塑行”项目的持续推进,更多长沙青少年将成为无塑新生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用行动共同守护星城的绿水青山。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