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王者”到“新锐先锋”,长沙经开区千亿产业集群绿色蝶变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7日讯(全媒体记者 匡小娟)近日,埃安UT super1号车在长沙经开区缓缓驶下智能化产线。这座由原广汽三菱工厂改造升级而来的新能源汽车基地,仅用9个月便实现从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的跨越,成为湖南“智造”新地标。这正是长沙经开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施效能改革、构建新兴产业生态的生动缩影。

破局,从“亩均论英雄”到“寸土生寸金”
广汽埃安的故事,还得从广汽三菱说起。随着市场变革,传统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广汽三菱陷入亏损的境地,产能闲置,土地效益急剧下降。长沙经开区果断决策,与广汽集团合作推进,将原有工厂改造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短短9个月后,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燃油车产线变身成为每53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的柔性工厂,土地价值实现倍增。
面对“新项目‘一地难求’”与“部分老厂房‘闲置沉睡’”并存的困境,2022年,长沙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启动这项以“效益论英雄”的改革,以效益论英雄,向存量要空间。
在这场改革中,索恩格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因亩均产值和税收双双位居榜首,优先获得土地支持,投资30亿元的全球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高标准建成。而湖南汉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则主动清退印刷设备制造等旧业态,完成二次创业,让32亩土地的效益实现了大幅提升。
“我们对A、B类优质企业加大激励,倒逼C、D类企业挖潜增效。”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腾笼换鸟”式的变革,让最好的项目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最优的要素保障。园区“政策链+治理链集成联动打造土地高效利用标杆”的改革成果,荣获全省十大案例,为破解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瓶颈树立了典范。
“提着篮子选好菜”,截至今年8月,长沙经开区已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47个,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打造出工业“高产田”。在这片“工业高产田”上,一个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格局正加速成型。
转型,千亿产业集群的绿色蝶变
作为长沙经开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曾历经辉煌与阵痛。曾经,园区传统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但随着新能源浪潮席卷,最低谷时只剩500多亿元产值。
“出路在哪里?企业怎么办?”关键时刻,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沙经开区重新燃起希望,跟上步伐,全力拥抱新能源汽车。
在这场绿色转型的浪潮中,长沙经开区的领军企业挺立潮头,成为变革的先行者。
三一重卡早在2020年全面布局新能源重卡,凭借深厚技术积累,连续4年成为全国新能源重卡实销冠军;北汽福田打造了涵盖纯电、混动、氢燃料的全技术路线产品矩阵,其中欧航M6平台产品在长沙下线,标志着其全面进军新能源中重卡市场。
当前,长沙经开区正以“1+N”政策体系为抓手,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装备、先进储能等细分领域,着力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上汽大众长沙分公司前瞻布局电池车间,规划年产能15万套;比亚迪在园区落户半导体、零部件等公司,构建完整供应链;索恩格的全球新能源项目研发中心已建成投用,从燃油时代的“王者”转型新能源领域的“先锋”。
数据见证变革成效:截至2025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整车企业产值比重达61.34%,同比增长77.13%,一条绿色、智能、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然成形;新能源装备产业方面,目前,长沙经开区已聚集了27家新能源装备企业(不含新能源汽车),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共拥有包括1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平台在内的18个科创平台,产业集群的强大势能日益凸显。
随着广汽埃安UT super1号车的下线,长沙经开区不仅展示了产业升级的阶段性成果,更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长沙经开区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个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智能网联、高端装备等多点支撑的新兴产业格局已然成型。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