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经开区:AI赋能,“人工智能+”进入快车道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匡小娟 通讯员 胡鸽 欧亚琦)AI产业化,产业AI化。在长沙经开区,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跃迁正加速推进。盾构机、机器人、焊接设备纷纷“长出大脑”,会思考、能决策、可进化;一批高校科研平台和创新实验室落地生根,将顶尖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一个个智能项目,如同点亮的星辰,在这片产业沃土上汇聚成势,照亮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5年,长沙经开区正式获批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园(长沙经开),明确“以先进制造业应用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定位,力争到2027年引进20家AI头部企业、培育5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50个标杆应用场景、超百个上下游生态。如今,从国科微芯片到三一重工的“智造大脑”,从中科曙光的融合型智算中心到西安交大的钱学森创新平台,一张完整的AI生态版图已然铺陈开来。

长沙经开区人工智能科创园。舒展 摄

场景打底:制造业沃土育出AI“试验田”

这一幅宏伟的产业图景,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一片由坚实数字基础设施构成的沃土之上。作为工信部首批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长沙经开区早已为人工智能的腾飞铺就了“高速公路”。近3000个5G逻辑基站织就了覆盖全域的通信网络,超过230万台工业设备接入云端,汇聚成海量的工业数据池。

蓝思科技向智元机器人公司交付的灵犀X1人形机器人产品。受访人供图。

为了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华为鸿蒙公司在长沙经开区成立公司主体,投资建设深圳、成都和武汉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创新中心,建设全国唯一的鸿蒙生态芯片适配星火实验室,围绕芯片及模组鸿蒙化适配,将适配各种型号的鸿蒙认证设备和丰富的第三方软硬件资源,为鸿蒙生态外设合作伙伴提供理想的适配平台,促进产品适配和优化的进行,通过共享资源、带动鸿蒙生态标杆项目落地及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

博极生命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李杰 摄

有了坚实的“底座”,AI技术便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在最核心的芯片领域,国科微成功打造全场景AI SoC平台,坚定地推进着AI核心算力的自主可控。在模型层,铁建重工联合华为构建的设备服务模型,以及博极生命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及BOJI-GPT医疗模型,正推动着AI向更复杂的行业纵深处延展。而在应用层面,三一集团的“智造大脑”、福田汽车的AI质检系统、天一焊接的AI焊接模型等,已在实际生产中创造出显著的效率与质量提升。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是AI技术发展的“最好指南针”,也是园区能够吸引全球目光的独特魅力所在。
  平台集聚:顶尖“智库”构筑创新策源地

如果说坚实的数字基建提供了AI发展的“硬”支撑,那么顶尖科研“智库”的加速集聚,则为园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软”实力,构筑起真正的创新策源地。长沙经开区正携手国内外一流高校,着力破解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的转化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产业创新中心的落地,便是一个典型范例。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依托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的拔尖人才资源,目标直指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中心将建设功能复合纳米材料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大中试验证平台,首期即开展“零碳排放废气的塑料催化裂解碳纳米管”中试生产等前沿项目,并同步孵化中科光电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每年投入千万级的中试设备,产出不少于8件的知识产权,并力争在三年内获评国家级平台称号,其宏愿可见一斑。

本土的强强联合同样硕果累累。三一集团与中南大学的战略合作正全面深化,计划在三一科技城导入中南大学13个前沿创新研究中心,涵盖工业智能、人工智能基础、新材料、新能源、量子科技等关键领域以及10家以上校企联合实验室。目前,智能建造研究院、智慧矿山中心已率先完成合作框架签约,拟首批入驻。

这股科创风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湖南大学未来产业创新中心选择在此打造高端装备成果产业化的总部基地和全球研发中心。未来,中心将涵盖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及其项目公司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及其概念验证与中试,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与销售,企业虚拟机器人开发应用等多个领域。
  企业矩阵:产业“航母”引领生态聚变

源头的活水最终要汇入产业的江海。在长沙经开区这片沃土上,一个由本土冠军、行业巨头和未来“独角兽”组成的强大企业矩阵正在成型,共同推动产业生态从“生长”走向“聚变”。

树根互联监控平台。受访人供图。

以国科微的AI芯片、视比特“坤吾”工业智能软件平台和树根互联的“根灵”工业大模型为代表的本土力量,构筑了园区AI产业的坚实基座。在此之上,更多重量级产业“航母”正扬帆驶来,以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和技术高度,重塑着这里的产业天际线。

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最佳载体之一,正成为园区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AIoT独角兽企业特斯联计划总投资11.5亿元,在此建设其全球创新研发总部暨AGI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涵盖了机器人生产制造产线、绿色智算中心和AI大模型全球研发中心等核心板块,展现出其抢占通用人工智能新赛道的决心。另一边,消费电子巨头蓝思科技也强势跨界,牵头联合国内顶尖的智元机器人,共同投资设立“智启未来”公司,目标直指打造集“研发-制造-展示-创业-服务”为一体的中国最大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传统优势产业的AI化升级同样气势磅礴。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中联重科,决定投资50亿元在此建设全新的矿山机械装备产业园,项目达产后产值预计超百亿元,将构建起一个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矿山装备特别是无人矿卡全产业链生态,为长沙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再添强劲动能。

麦格米特全球研发中心。谭园 摄

麦格米特也选择加码投资,计划建设AI电源项目智能制造基地和扩能研发中心,将其网络电源、智能焊接等未来核心产品的制造基地落地于此,提升综合竞争力。

此外,园区还日益成为细分领域冠军企业的总部优选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星科技,深耕医疗信息化17年,已签约将其集团总部整体搬迁至园区。公司计划以此为新起点,在3年内挂牌上市,并向医疗元宇宙、健康大数据等创新业务领域深度布局,预计在6年内为园区带来不低于15亿元的总营收和9000万元的总经济贡献。

成立于2025年的湖南视方达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视觉感知系统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多目系列相机研发与销售。该公司是与大连理工大学超视觉计算研发团队共建的科研成果转化学科性公司,其技术可应用于全工业领域的无人驾驶车辆、具身智能、辅助视觉、智能安防等视觉感知产品,在园区将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与目标客户群体。
  政策护航:全链条服务浇灌“创新之花”

蓬勃的产业生态,离不开精准有效的政策“阳光雨露”。长沙经开区早已构建起一套从资金支持到平台服务,再到人才引育的全链条护航体系。

今年,园区率先出台《关于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真金白银”激励创新。政策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例如,对新引进的AI领域世界500强、行业百强等重点企业,最高可给予累计1亿元的重磅奖励;对企业租用国产智能算力、开发行业大模型的,按投入的10%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而在鸿蒙、欧拉等开源生态的适配领域,对通过认证的芯片或模组企业,最高奖励可达2000万元。

除了资金支持,园区更注重“软服务”的构建。通过整合湖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信通院等高能级平台资源,打造“1+N”人工智能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算法调优到模型训练、智能测试的全流程支持。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精准对接供需,仅2024年就发布了20余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带动了70多家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长沙经开区航拍图。舒展 摄

产业的未来,人才与资本要素不可或缺。园区设立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大力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并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目前已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超过900名,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展望未来,蓝图已经绘就。“人工智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的必答题。”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长沙经开区正以一个又一个重磅项目为锚点,加速在“芯片、模型、平台、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实现突破,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特色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作者:匡小娟】 【编辑:朱泽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