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健: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我李自健丨长沙见证·改革开放40年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30日讯(通讯员 张璋 实习生 项婷)李自健在20年间三次创作《南京大屠杀》,这三幅原稿现在分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李自健美术馆陈列展出,震撼着无数观众。“对于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艺术家来说,应该要拿起画笔去记录、再现历史,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激起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李自健动情地说,创作《南京大屠杀》这幅油画时,没想过它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只是觉得出于一种使命感。

  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李自健讲述了巨画背后的故事。

  “这缘于一个亲历者的委托。”1988年,李自健只身赴美,自费留学。1991年春,偶然的机缘让他在洛杉矶西来寺结识了星云大师,并得到星云大师的鼎力支持。星云大师向李自健提出“能不能画一幅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巨幅油画”,大师沉重地说,他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场灾难的受害者和见证人。1937年12月,年仅12岁的少年星云,跟随母亲到南京寻找父亲,找遍了南京城却未果,从此天人永隔,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半个多世纪过去,大师为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悲痛历史,深情嘱托画家去创作一幅警世之作。

  对于李自健来说,获取素材成为画这幅画最大的难题。通过大师对南京大屠杀的讲述,加上自己曾经看过杂志上两个日本军人在砍头比赛的照片,便从“杀”想到了“救”。慢慢地,“屠”“生”“佛”的构想呈现。画分为三联,左联“屠”是两个日本军人在砍头比赛后狞笑的画面;中联“生”是一个从金字塔般的死尸中爬起的幼童,在母亲的遗骸上嚎哭;右联“佛”则是哀伤的出家僧人在收尸体。“这幅画从人性与爱的角度讲述南京大屠杀,它是一种象征,所有的受害者堆成了一个金字塔,人类命运悲剧的金字塔,永远不会消失。”

  《南京大屠杀》一经面世,迅速引起轰动。20多年来,此幅巨画随着“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展”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巨大反响,媒体人将李自健称为“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代言人”。“如果当时我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人,我是不会画这张画的,它太难画了,每天看着那些尸体,让我觉得很悲痛。”李自健说,这幅画深刻地塑造了他,激起了他对国家深深的爱,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无私地去奉献。“《南京大屠杀》让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成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画家。”李自健表示,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成为之后他的作品追求的主题,它们与《南京大屠杀》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人性与爱”的核心,也是李自健美术馆的灵魂。“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爱,感受到对和平的呼唤。”

李自健荣获联合国全球公益联盟文化(艺术)骑士金质勋章。长沙晚报通讯员 丁阳亮 供图

  回访见证

  不忘“艺术报国”理想,感恩国家与故乡

  “改革开放40年与我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李自健,也没有李自健美术馆。”近日,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巨变,李自健心情非常激动。

  1988年,从小就渴望闯荡世界的李自健,前往堪称当代艺术中心的美国。他说,当时的留学生怀揣着不多的外汇去往国外,很是清贫,有时候还会受到别人的轻视。“那时候就想,自己的国家哪一天也能像美国一样繁华。现在,中国快速发展,而且以让世界震惊的速度在成长。”国家富起来了,人民富起来了,中国就有了艺术市场。李自健回忆,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他收到解放军报寄来的5元稿费。“当时拿到钱我觉得不知所措,心里想着为什么要给我钱,那时没有觉悟艺术还存在金钱价值。如今,中国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拍卖价有千万元,甚至过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初,李自健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创作,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近30座城市巡展。2016年9月29日,李自健夫妇回国创建的一座公益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在湖南湘江新区开馆,承诺面向社会永久免费开放。“一个艺术家怎么能建这么大的美术馆?这完全是赶上了伟大的时代。”李自健说。

  如今,馆内大小陈设,材料选购,事无巨细,李自健都要亲自参与。对于美术馆,李自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与热情,即便是当初最困难时也没想过退缩。那时,美术馆建到一半,多年积累的钱用完了,他写信给政府说明情况后,政府给予了全力支持。“一开始我就下了很大的决心,就如馆前石碑上写的那样‘此馆献给深爱的故乡和人民’,永远不收门票。”李自健说,美术馆建成后,他给政府领导写了信,表示希望将美术馆提前附义务赠与湖南湘江新区,省市领导非常关心,表示要保住品牌、发展品牌。政府接手了美术馆,又聘请李自健为终身馆长,管理这里的一切。“如果国家没有富起来,李自健美术馆就不可能建起来!我很感激国家,帮助我建成了这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留给我的家乡,留给子孙后代。现在我可以坚持初心,完成我的使命,因为我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支持我。”李自健一脸的自豪与自信。

  李自健是艺术苦行者,他始终沿着艺术的目标,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去完成“以艺术报国”的伟大目标。他很感恩国家与故乡,终身为美术馆工作,不领取任何薪俸报酬。“虽然没有工资,工作也很繁重,但是我很快乐,因为我已经把奉献当作最好的收获。”李自健说,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成为旁观者,坐享其成,应该成为奉献者,为这个时代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多年来,李自健与《长沙晚报》建立了很好的互动。“2008年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写生、义卖赈灾,2010年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2013年将第一幅《南京大屠杀》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你们都有报道。”李自健表示,从2009年回到长沙后他就开始订《长沙晚报》,每当画画累了,就会躺在楼顶的花园里翻看《长沙晚报》,“我从《长沙晚报》的报道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

  时代感悟

  没想到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发展得如此迅速,什么奇迹都在中国发生了。过去许多年,我的生活、创作在美国,但是我艺术的土壤是中国。每次回中国找灵感时,我都感受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我深深地为之感动。在全球巡展的过程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了出去,我深感祖国的日益强大,李自健美术馆的建成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见证。——李自健

【作者:通讯员 张璋 实习生 项婷】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李自健 《南京大屠杀》 改革开放 美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