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蜜饯:刻刀下的“甜蜜传承”丨映像湖湘(视频)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7日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在靖州渠阳镇夏乡村,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先梅家门口的苦柚树枝头低垂,果实累累。邻里姐妹围坐树荫下,闲叙家常间,一柄柄窄小平薄的柳叶刀在她们手中灵巧翻转。穿、插、削、挑,柚屑簌簌而落,花鸟虫鱼、福寿祥纹便在碧绿的柚片上渐次绽放——这是怀化靖州夏日独有的风景:“家家门前蜜饯香,妇孺老少雕花忙”。

雕花蜜饯在靖州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至今已传承逾千年。相传五代末年,“飞山蛮”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率部安抚民众,维护一方安定,当地居民感念其恩,遂将青柚切片雕花,经沸煮保青,再以蔗糖或蜂蜜煎煮腌酿、晒干,制成蜜饯犒劳士兵。这项承载着深厚情感的技艺,自此在靖州苗侗人家中世代相传,并形成了以女性为主体、“母传女”为主的独特传承谱系。

2021年6月,靖州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继苗族歌鼟之后靖州第二块“国”字号非遗招牌。

靖州苗寨侗村的女性,一年有大半时间做蜜饯,除了青皮苦柚,春末有黄瓜,夏秋有冬瓜、冬末有南瓜,四时节气不同,蜜饯各有特色。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 摄

舌尖艺术,匠心独运的72道工序

雕花蜜饯,是食品与雕刻工艺的完美结晶。其原料是靖州特有的青皮苦柚,需在农历六月至七月采摘,此时柚皮厚如硬币,最适合承载精妙的雕刻。“柚子必须是当地生长3个多月的苦柚,色泽碧绿,雕出来好看;而且瓤要厚实,便于下刀雕刻。”市级传承人唐艳介绍选材之道。

一件成品雕花蜜饯的诞生,需历经选料、切片、雕刻、蒸煮、上糖、翻晒五大步骤和数十道精细工序。选料讲究“选青”,带黄的柚子弃之不用。构思则是为每一片青柚赋予独特的灵魂图案。最核心、最精妙的环节当属雕刻。匠人们手持特制柳叶刀,运用平雕、通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在柚片上施展技艺。

“刀刃行走讲究‘轻、稳、匀’,力道过猛则图案碎裂,过轻则线条模糊。”罗先梅在指导学徒时,常强调“阴刻”“阳刻”技法。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一小时就能完成一幅“鸳鸯戏水”的精美图案。

沸煮保青是决定蜜饯色泽的核心工艺。“将雕花蜜饯与明矾、铜一起入铁锅沸煮,待表皮翠绿,内里纯白,立即捞出用井水反复漂洗以去除矾水。”罗先梅说道。

腌渍过程是甜味渗透的关键。雕好的柚片层层码好,按比例撒上白糖,盆底以文火微微加热,待糖融化后反复浇淋糖汁,使其充分沁透果肉,蜜饯逐渐变得晶莹透亮。最后,将其置于阳光下暴晒,直至完全干透。最终成品宛如莹莹暖玉,果皮青翠欲滴,果肉剔透晶莹,既是茶点佳品,又可作艺术收藏。

甜蜜产业,小蜜饯带动大民生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靖州雕花蜜饯已从家庭手艺发展成为富民产业。目前,靖州拥有雕花蜜饯生产企业10余家,经营雕花蜜饯的特产店和超市近100家。全县掌握该项技艺者约2万人,近6800户参与相关生产。据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工艺美术协会统计,当地年产雕花蜜饯100多万公斤,年人均创收4000余元,成为实实在在的“甜蜜经济”。

“我一个人一天能做3公斤雕花蜜饯,一个月可挣5000多元。”罗先梅边雕刻边说。靖州雕花蜜饯不仅畅销湘、桂、黔毗邻地区,更远销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市场版图持续拓展。

2025年7月,靖州成功举办“匠心传承・甜蜜创新”雕花蜜饯制作技艺雕刻大赛,吸引了来自靖州及贵州天柱等地的100多名选手参赛。比赛按年龄分设传承组(50岁以上)、青年组(19-49岁)、少年组(6-18岁),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年仅6岁,生动展现了非遗传承的代际活力。

“现在放假了,寨子里的、附近的娃娃们,还有回家的大学生都来学。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会用心教。”在县博物馆的雕花蜜饯技艺传习现场,罗先梅耐心地手把手指导着年轻面孔。非遗进校园、年度雕刻大赛等活动,已成为靖州推动这项技艺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年轻一代传承人不仅学习传统,更勇于创新。在唐艳的工作室里,除了经典的“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传统纹样,还出现了融合当下文化热点的“哪吒闹海”等新创图案。她积极利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展示作品、直播教学,为古老技艺开辟了全新的传播与推广渠道。

“我们正在打造文化靖州、生态靖州、多彩靖州。”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健全非遗保护长效机制,创新“非遗+文旅”融合模式,雕花蜜饯这张特色名片,正为靖州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夏乡村的屋檐下。罗先梅将新完成的“龙凤呈祥”蜜饯罐轻轻置于橱窗中,釉面般光洁的蜜饯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年轻一代的娃娃专注练习着基础纹样,刀法稚嫩却精准。柚香弥漫间,跨越千年的文化血脉,在刀刃的游走与传递中,续写着新的甜蜜篇章。


【作者:李锋】 【编辑:王志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