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曙光:长沙具备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基础条件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生态之基”。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印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随后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印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暂行办法》。根据规定,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资源本底、保护管理条件、科普宣教与志愿者制度、所依托重要湿地的管理4大类15项具体指标,其中“行政区域内应当有1处(含以上)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或者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国家湿地公园等,并且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为约束性指标(基本条件)。

近年来,长沙始终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设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湿地保有量和保护管理水平逐年提升,湿地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长沙国土面积为118.19万公顷,湿地面积为4.34万公顷(未计水田面积),具备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湿地资源天赋异禀,资源本底非常丰厚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价指标体系一大类指标为资源本底,函括重要湿地和湿地率2大指标。长沙内六区有2座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达9.12%,并有望在2年内达到10.26%。

一是湿地类型形式多样。长沙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中心为湘江冲积台地。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主要有湘江等“一江六河”及其支流。市内湿地涵括永久性河流、淡水湖泊、草本沼泽等自然湿地类型;水库、拦河坝、水电坝、淡水养殖池塘、废水处理场所、城市景观水面和娱乐水面等人工湿地类型。据统计,按湿地类型分,河流湿地面积为14572.5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7.92%;湖泊湿地为面积2561.8公顷、占17.58%;沼泽湿地面积为40.3公顷、占1.57%;人工湿地面积为2516.1公顷、占12.78%(图表1)。按行政区划分,芙蓉区258.8hm2、天心区2021.2hm2、岳麓区3761.8hm2、开福区2241.9hm2、雨花区680.7hm2、望城区9982.3hm2(图表2)。


图表1:长沙市内六区湿地类型及面积


图表2:长沙市内六区湿地分布情况统计表


二是重要湿地覆盖面广。全市建有2个重要湿地,其中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属洞庭湖冲积扇,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湘江水系相联系的重要湖泊。公园规划范围包括千龙湖和团头湖部分地带,总面积约为9.2k㎡,千龙湖区块约为3.8 k㎡,团头湖区块约为5.4 k㎡;公园内林木茂密,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有主要维管束植物100科,272种。动物资源种类多样,分布有脊椎动物29目72科209种。洋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湖南省湘江新区洋湖垸片区,以洋湖、靳江下游河段、雅河、湖心岛屿及河洲漫滩为主体。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野生脊椎动物共有5纲25目66科193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7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动物113种,中国特有物种17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74种;地处于中国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小天鹅冬天停歇的驿站,内有维管束植物117科287属390种,分布有大量的珍稀保护湿地植物,堪称湖南省湿地植物的“缩影”,是湖南省开展湿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场地。

三是湿地保护率稳步提高。长沙按照湖南省林业厅关于湿地保护率及湿地保护率增长率的相关要求,制定《长沙市分解2013-2015年湿地保护率增长率指标的通知》,督促区县(市)逐年落实湿地保护指标,确保受保护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市内六区湿地保护面积11606.44公顷,保护率达65.60%(图表3),超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15.6%。

图表3:长沙湿地已保护面积及湿地保护情况


二、保护体系基本形成,规划管理更加到位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价指标体系二大类指标为湿地保护率≥50%、湿地保护规划、湿地保护专门机构、湿地保护规章、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组织机构、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8大指标。长沙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范围,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建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一是湿地规划科学编制。长沙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湿地保护修复的工作要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库。将湿地保护纳入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绿心、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坡度大于25%和相对高差大于50米的山体、主干河流、重要水库以及对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划为禁止开发区域。先后出台《长沙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沙市一江六河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总体规划》。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扶持3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个湿地生态建设示范村(点)。

二是水资源管理统筹推进。实施“河长制”,助推湿地保护管理。推进农村微型湿地公园建设,采用湿地生态处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把湿地生态净化工程与湿地小公园建设统筹考虑,把湿地的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既处理生产生活污水,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又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旅游休闲价值,已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湿地生态建设示范村(社区)20个。推进河湖联通,保障重要湿地水质水量。积极推进浏阳河、捞刀河、沩水、龙王港、靳江河、圭塘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8条,靳江河、龙王港、圭塘河、开慧河等10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已成为水清景美的滨水风光走廊,开慧河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经验全国推广。全力保障供水,城市供水能力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三,21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三是湿地利用有声有色。近年来,长沙湿地公园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全市建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湿地科普馆1个。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充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开展休闲、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游客在湿地公园内可实地感受与体验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大自然之美,近距离感受湿地的生机,享受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开展湿地文化体验游,通过展示馆、艺术馆、美术馆让游客体验湿地公园蕴含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农耕文化。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游,通过湿地科普馆、湿生植物展示点、“MSBR+人工湿地”污水净化展示场等,让游客接受科普教育,近距离贴近湿地,观察湿地,提高游客与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四是管理规范化不断加强。积极贯彻省林业部门“湘林杯”关于湿地保护率纳入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要求,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等制度体系。市绩效考核办将湿地保护增长率指标纳入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确保受保护湿地面积不断扩大。 同时,从2015年起,就启动了《长沙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工作。目前,正在按相关程序进行,已纳入2017年立法计划第二类,《长沙市湿地保护管理条例》正在积极申报2018年长沙市人大立法计划第一类。

三、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重要湿地富有成效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价指标体系三大类指标主要包括湿地保护或恢复措施、湿地监测及生态预警机制。长沙将湿地生态安全作为推进重要湿地建设的主要抓手,全方位开展湿地生态监测和预警,重要湿地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开展退耕还湿,推进湿地修复。针对重要湿地,采取有效的湿地保护、恢复措施。2016年起,制定《退耕还湿工作方案》,重点在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洋湖国家湿地公园大力开展了退耕还林还湿、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通过退耕还湿还林,修复和恢复湿地面积6023亩。洋湖湿地作为2016年试点项目,试点区水域面积约320亩,占总建设面积的64%,保证水体库容达到12.5万立方米、调蓄量达到25万立方米,试点区水域约为120亩,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现象。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在2014-2017年共安排126.6万元资金,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安排、退耕还湿补助、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安排,并启动大批基础设施和湿地保护恢复建设项目,保护区范围内退耕还湿148亩。

二是开展湿地监测,保障湿地生态。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制定实施管理计划,在遇到突发性灾害事件时有防范和应对措施。在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设立2个监测管理站,分别位于团头湖黑公咀和团头湖龙须咀,主要用于环境因子的定点研究与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在洋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综合监测站,包括湿地科研监测中心、气象观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站、鸟类观测与救护站样性观测,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

三是加强虫情监测,维护生态安全。以生物链理念为指导,不断加强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如望城区加强森林公园的虫情监测站建设,确保有人有房有设备;岳麓区加强麓山景区等重点生态区的虫情监控;天心区将外来有害植物做为重点防控;“长株潭”绿心区安装2台虫情测报设备采集虫情数据,监控发展趋势。同时,落实虫情信息双向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为政府应急处置科学调度、联防联治提供决策依据。

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湿地保护深入人心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价指标体系四大类指标还包括湿地宣教和湿地志愿者制度。长沙依托现有的湿地公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湿地宣教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湿地、爱护生态、保护家园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湿地科普馆。依托洋湖湿地公园建有较为完善的科普宣教设施设备,包含湿地科普馆、规划展示馆、科普小径等,设计科学合理,成为广大市民、各中小学学习、了解、认知湿地的重要平台和途径。

二是湿地主题活动开展卓有成效。每年2月2日的 “国际湿地宣传日”、4月初的 “爱鸟周”活动和11月的“野生动物保护月”,全市均开展一系列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如2017年,全市开展132次主题活动,共计8万余人参与,共分发宣传资料100000余份,展示野生动物保护图片展板1130块,接受咨询解惑释疑1000余次,出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车辆50次,宣传遍及全市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三是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完善。长沙湿地保护志愿者组织有绿色潇湘志愿者协会、长沙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及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事处,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活动,宣传活动覆盖面广,宣传效果深入人心。

五、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成功创建可期可待

尽管长沙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如内六区暂无国际或国家级重要湿地;湿地率为9.12%,还未达到10%以上的标准;未成立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长沙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虽已纳入立法计划,但暂未出台;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首批就有16个城市参与申报,仅常德市、哈尔滨市等6个城市入围。但长沙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特色,典型的山水洲城,与“河长制”、河湖联通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做足水的文章,提高湿地率。特别是当前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来四年将按照“2018年打基础、2019年基本达标、2020年迎接验收、2021年成功摘牌”的部署全力以赴抓国家湿地城市创建。

一是以内六区为主体,迅速启动创建工作。以市内六区为主体,出台创建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落实相关部门责任。组织开展湿地资源普查,摸清资源本底,修订完善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快出台保护管理办法或条例。加强对已有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网络,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二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逐步提高湿地保有量。实施一批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完成千龙湖、洋湖等湿地公园的提质改造,开展解放垸、马桥河、大泽湖、苏蓼垸、团头湖等湿地公园的前期建设和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保证长沙有2处及以上国家级湿地公园。实施退耕还湿及河湖连通工程,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实施内六区“一江六河”沿岸退耕还湿、圭塘河生态引水及望城区千龙水道建设,力争新增湿地面积3000公顷。做好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净化作用。

三是成立专门保护机构,提高湿地管护水平。成立长沙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有关市直单位和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指导、协调、督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成立市级和区县(市)湿地保护委员会,负责湿地保护管理与恢复,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各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立管理机构,配置专职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湿地面积、湿地项目建设、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严格考核。

四是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在全市范围内依托重要湿地或者湿地公园建立宣教场所,利用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宣教活动,开发湿地低碳体验游、湿地文化体验游、湿地体验游等。制作专题广泛宣传创建成效和经验。重要节点、重大事件时在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湿地城市创建成果。编印湿地保护宣传手册、教材等,开展湿地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成立湿地保护协会等湿地保护民间组织、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和相关知识传播活动。

    (作者唐曙光系长沙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作者:唐曙光】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唐曙光 唐曙光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