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民彤:鲁迅“风弹琵琶”?
近日,一则《当代营销鬼才,把文坛大咖包装成古风言情鸡汤卖断货了》新闻直看得人堪忧,书商为了把书卖出去,居然把严肃硬核作家大师的书名,包装成古风、言情和鸡汤,这种“瞎编出来的书名”似乎还愈演愈烈。
一套“民国大师经典书系”,为鲁迅在内的9位文学大咖,策划出了当代最矫揉造作的书籍营销,把古风言情的书名,硬安到了这些文学大师头上:鲁迅的作品叫《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胡适的作品叫《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沈从文的作品叫《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梁实秋的作品叫《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
鲁迅是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社会务实派,向来不喜欢堆积空洞华丽无用的辞藻,所以,翻开鲁迅的作品《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就会知道这个书名是后人附会强加,为大师之作起了这样一个古风言情味的书名,而对读者来说,会误以为“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这样的句子,出自鲁迅的经典语录,以致以讹传讹……更严重的是,如今的图书出版市场,这样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以求重新畅销的做法,似乎已成一种出版风气。
一套“路过心上的经典”丛书,把风华绝代的一些女作家的作品,一律包装成了朋友圈鸡汤。陆小曼的书叫《我转身,邂逅一生的执念》,石评梅的书叫《你来过,愿记忆终究美好》,萧红的书叫《遇见你,遇见不变的纯真》,林徽因的作品《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林徽因教你做幸福女人》更成了爆款鸡汤的常客……“鸡汤文”在朋友圈十分流行,把现代女作家的优秀作品包装成“鸡汤”作品,目的就是进入流行文化的阅读视线。
在图书出版市场,所谓的“卖书鬼才”,为畅销、流行,这些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的书籍包装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图书文化界的浮躁之风,文化因与商业搅作一团而越发显得不伦不类。这些书名依赖所谓新的流行语,看似新奇、新颖,但其表达诉求技术拙劣。它们泛滥的背后,是语言和词汇的日益贫乏和苍白。这对于众多爱好大师经典的人来说,不啻为一种阅读灾难。
我们知道,理想的图书包装设计,可以使书籍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结合,但毕竟书籍包装只是书的一部分,不能代替一本书的内容;一本书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书中的思想、理性和情感,这是一本书的核心和灵魂,是书美不美的根本。如果作品本身脍炙人口,它的外表如何并不重要,从某些方面说,愈是好书,对于诸如书名、包装等装帧的要求就愈低。
因此,书籍不能仅仅是看起来很美,起一个“漂亮”的、符合流行趣味的书名,而根本的是要考虑书籍书名设计和作者创作的关系,图书的书名设计风格应该是跟这本书的作者风格、当时时代文化环境、历史风貌特色搭配,气质一致。上面所说的那些图书,都是经典名家之作,都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其文化思想价值影响深远,根本不需要书名和包装的“噱头”,只需原汁原味即可,这正像老子所说,最好的音乐是听不见的,叫大音希声,最好的图画是看不见的,叫大象无形,而最好的设计是看不出设计的设计……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