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如炬照乡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唐皇 舒薇 李霞 岳霞 陈良
秋日清晨,长沙最西边,群山起伏薄雾未散。沩山脚下的南轩中学操场上,校长彭行知正带领学生们奔跑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
百余公里外,东边大围山下的浏阳市第三中学地理课上,蒋美英老师轻轻转动地球仪,带着乡村学生们的目光越过重重山峦,望向远方辽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曾经的特岗教师,蒋美英在益阳安化任教过四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让我备受鼓舞。”蒋美英动情地告诉记者,信中那句“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她更坚定了初心。
从沩山到大围山,由西往东的连接线上,长沙广袤的山乡田野中,与他们一样,无数乡村教师正如点点微光,以坚守与奉献点亮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让城乡教育在均衡发展中共同生长、焕发蓬勃生机。于是,每一个乡村孩子的远方,有了光,有了路,有了无限可能……不再被群山阻挡。

彭行知:一次选择一生坚守
10月15日19时30分,宁乡西部巷子口镇,山乡的夜幕黝黑静谧,南轩中学却灯火通明。57岁的彭行知身影依旧出现在讲台,陪伴着学生们晚自习。22时30分,他轻步穿行于一间间寝室,为熟睡中踢开被子的学生轻轻掖好被角。动作熟稔、自然,仿佛一位慈父在照料自家的孩子。
这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寄宿制初中,也是彭行知38年如一日坚守的“家”。1987年,彭行知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回到老家巷子口镇当了一名中学老师。“曾经有过走出去的机会。”提及过往,他语气平和,“但看着孩子们那双双清澈透亮、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我这脚,怎么也迈不开步。”
“这个发音很有特色,我们再试试。”一句鼓励,化解发音尴尬;“把你的想法说给我听,我帮你变成英文。”一双援手,搭建灵感桥梁。彭行知充满温度的英语课堂,学生的畏难情绪烟消云散。
日复一日,领读、讲授、晚辅,他从未缺席,正是这点滴浸润的温暖与坚持,创造了不凡的教学成绩。近年来,他所教毕业班的英语合格率多次荣膺宁乡市榜首,肄业班统考成绩也常年名列前茅。
班里35个学生,有26个是留守儿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彭行知不止于老师的义务,更多的是扮演着“慈父”的角色。每天三餐,他坚持与学生同桌吃饭;每个清晨,他带着学生晨跑;劳动课上,他手把手教学生种菜挖红薯。就连去镇上办事,他也不忘买些小本子和零食作为奖励。“他们喜欢吃。”说起学生,他眼里满是慈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彭行知笃信并践行的座右铭,他总是说,“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乡村的未来,我要尽心尽力教好。”校长室的灯,总是校园里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那一盏,他每天的在校时长达16小时。
彭行知的坚守,早已超越了校园的围墙。周末他也不休息,开始了风雨无阻的全员家访。山路崎岖,但他坚信:“只有亲自跑到、看到,才能真正读懂孩子背后的家庭,触摸到他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给那些父母常年在外或家有特殊情况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去处,他直接将自家的一间屋子改造成了“周末教室”。桌椅、床铺、小黑板一应俱全。他的老伴对此毫无怨言,全力支持,负责起孩子们的伙食。在这里,吃住免费,彭行知还额外为他们补习英语。就在记者到访前的那个周末,彭行知把一名因爷爷病重家中无人照料的学生接到家中,孩子在这里度过了安心的两天。“我希望,山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他说。
“致知力行”——人如其名,彭行知用38年的坚守培育出桃李满园。他的学生中,有许多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所带的班级屡获各级“优秀班集体”荣誉;他本人多次获评“宁乡市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宁乡市优秀班主任”和长沙市骨干教师、宁乡市卓越教师。
“假如明天就要退休,您会怎么想?”瞬间,这位在山乡教育战线奋斗了半生的老教师眼中泛起泪光,声音低沉下去:“心里……会很难过。因为我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简单一句话,道尽了他对这片校园、对这群孩子刻入生命的热爱与不舍。

蒋美英:特岗教师的“特”质
“总会有人问我:乡村学校的工作苦吗?但我觉得很幸福。”38岁的蒋美英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在她看来,乡村教育不是艰苦的坚守,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有趣而生动的广阔天地。
“同学们,结合咱们浏阳的季风气候,想一想为什么夏季奶茶店的生意比冬天更火爆?”10月23日一大早,浏阳三中的地理课堂上,蒋美英用一个生活化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窗外,青砖路在古木掩映下光影斑驳,桂香弥漫;教室里,学生们围绕“浏阳乡镇奶茶店分布调查”实践活动各抒己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想回到农村,回报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2011年,怀揣着这份质朴的初心,蒋美英通过湖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走进了益阳市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也直面了物质条件的艰苦。“但孩子们那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文明开化、改变命运的火种。”正是这份触动,让当时24岁的她坚定了扎根农村教育的决心。因表现优异,她于2013年被评为“优秀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的经历,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赋予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贯穿我的整个职业生涯。”2015年,通过浏阳市教育局的招聘,蒋美英来到浏阳三中,从此在这片新的乡村教育沃土上深深扎根,再未离开。
学校为她提供的三居室宿舍,成了她“以校为家”的见证。身为班主任,她每天清晨5时50分起床,直到23时查完寝室才踏着星光而归。她的时间,几乎都围绕着学生与教学。她在班会课上为学生庆祝生日,是高三学子倾诉压力的“温暖树洞”;当有学生因外界质疑而迷茫时,她总能及时出现,用智慧的言语帮助他们重拾方向。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蒋美英从未停止学习与探索。她坚持“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蒋老师的课总能化繁为简,让我们一听就懂。”学生们都很喜欢她的地理课。
专业与热爱,终得硕果。在蒋美英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先后9次斩获国家级实践活动一等奖;她开发的基础教育精品课获省级二等奖,执教的示范课成为省级标杆;她本人已成长为长沙市魅力教师、浏阳市乡村骨干教师。
薪火相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动人的歌曲变成美丽的现实。耳濡目染,彭行知的许多学生选择报考师范院校,重返家乡执教。2013年毕业的李卫,如今已是宁乡一所学校的校长,“当年彭老师用工资给我们买模拟试卷,告诉我们‘书里有山外的路’。如今我带学生读书,走的正是他点亮的那条路。”巷子口中心校党总支副书记陈跃也是彭行知的学生。受父亲和恩师的双重影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安化,蒋美英曾教过的一名学生立志“以后也要成为像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默契配合、彼此成就。”作为农村标杆学校,浏阳三中党委书记胡云保认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既需要教师的坚守奉献,更离不开制度的坚实支撑和校园的温暖生态。“让教师扎根,关键在于让他们心里暖、有成长、有盼头。”为此,学校为异地教师在食、宿方面营造家一般的归属感,并设立关爱基金,让教师真正安居乐业。该校还创新实施“结对子、厚底子、压担子、搭台子、架梯子”培养机制,为新教师配备双导师,签订三年师徒协议,实现有温度的“传帮带”。师徒情谊佳话连连,据校长张德喜介绍:“一些前辈培养的徒弟,有的走上重点中学副校长岗位,有的成为学校骨干。”
面对生源减少、师资流动等现实挑战,近年来,长沙市教育系统通过市、县、校三级联动,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保障机制,着力破解乡村教育发展难题,推动城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注入新鲜血液。在宁乡,自2022年起,通过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持续为乡村学校助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区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0%。
落实待遇保障。长沙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除人才津贴、生活补助外,对浏阳、宁乡边远地区教师额外发放补助,确保乡镇工作补贴及时到位。在评优奖励中向乡村教师倾斜,并通过结对帮扶、教育基金等举措,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劳有所得。
强化名师品牌。自2015年起,长沙率先推进名师农村工作站建设。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建成106个工作站,吸引356位名师深入乡村,培养学员超3300人,辐射农村教师万余名,实现学科、学段、乡镇三个“全覆盖”。
……
“乡村教育一线有许多默默发光的‘手电筒’,我只是其中一束微光。”蒋美英的话,道出了无数乡村教师的心声。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代人到几代人,他们以赤诚与担当照亮农村孩子的求学路,也在专业成长中实现着自我价值,这一束束微光,正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