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国家级新区大会,为何在湘江新区召开?|大麓记

相链区块链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飞武 胡益虎 柯鸣 黄荣佳 尹婷 罗杨 

9月16日,湘江之畔迎来一场国家级新区的“思想汇”——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在湖南湘江新区召开。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9个国家区域战略功能平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齐聚湖南湘江新区,问道取经、畅言未来。

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为何选址湖南湘江新区?国家级新区何以频频点赞湘江新区?刚刚“十岁”的湘江新区究竟有何吸引力?

湘江新区的答案,藏在践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山河再造的实践里,藏在这片土地奔流不息的创新血脉中,藏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气韵里。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自批复成立以来,湖南湘江新区便肩负打造“三区一高地”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全力推进“四个新区”建设,聚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已然成为湖南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9月16日,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在湖南湘江新区召开。除署名外均为 通讯员 供图

前沿创新铸就高端产业 解锁进阶密码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调研湘江新区建设情况,并现场签署了共同支撑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长江大保护、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合作协议。上海浦东、河北雄安、湖南湘江、南京江北、哈尔滨和江西赣江等6个新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19个国家级新区在此相聚,是因为这里的产业有了星河的图景——

湘江新区桐梓坡路,这条串联起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2500亿元的长沙“上市大道”,正是新区践行“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巴斯夫杉杉演绎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快速转化,跻身全球3C电池核心供应链。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里,为新质生产力的轰鸣按下“快进键”,以巴斯夫杉杉为代表的“新区智造”,持续点燃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桐梓坡路串联起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2500亿元,是新区践行“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生动注脚。

2024年,湘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较2014年翻了三倍,经济总量稳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以占全省5‰的面积创造了9.2%的经济总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万件,6项核心指标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二。

数据背后,是“系统”思维下的产业生态蝶变——新区以“链主企业牵引、链式布局、生态共生”构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中联重科塔机销量全球第一,工程机械等三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积极抢占人工智能、空天利用等新赛道,大飞机供应链智造基地项目落户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齐五块国家级牌照,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产业评估报告中,湘江新区产业创新竞争力跃居全国新区第二。

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连续十二年举办的岳麓大会,已成为行业盛会。湖南互联网企业50强,湘江新区占七成。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2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千亿级产业基金群。

产业长跑带来发展新红利。麓谷片区汇聚5万余家企业、近百万从业者,形成央企引领、本土企业支撑的格局。目前,湘江新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数量稳居国家级新区前列,诠释“湖南制造看新区”的担当。

是因为这里的创新有了风速般的迅捷——

临一云川的全球首台兆瓦级高空风能发电装备“SAWES1500”同样是一个生动缩影。其创始人顿天瑞与翁翰钶六年磨一剑,依托新区70%以上的航空航天企业集群,半年内企业即在研发、生产、市场上实现突破。

依托新区70%以上的航空航天企业集群,半年内临一云川在研发、生产、市场上实现突破。

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聚焦时空安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的长沙北斗研究院总部基地——科创新地标“北斗足迹”正拔地而起。“大足印造型既象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务实精神,5个脚趾更暗藏科技密码。”项目负责人说。

长沙北斗研究院总部基地进入外立幕墙安装工程与装饰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底投入运营。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罗钟杰 摄

十年来,新区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千家,全省“四大实验室”布局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和湘江科学城“双城联动”,成为湖南“最强大脑”和创新策源地。

沿湘江向南,大王山片区谋划新蓝图。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后,2023年12月,湘江科学城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25年4月,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当前,湘江科学城76个政府投资项目挂图作战,随着项目推进,科学城既有“科技范”,又有“烟火气”,绘就产城人融合画卷。

开放活力引领一流品质成就幸福未来

活动中,多位与会新区代表在现场对湘江新区的发展成效表示高度认可,并期待未来进一步拓展多领域合作。兰州新区负责人表示:“湘江新区环境优美、富有活力,干部热情干事创业氛围浓厚。我们希望在产学研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与湘江新区加强合作,借助湘江新区高校科研力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多个国家级新区频频点赞,更是因为这里的开放有了大海的胸怀——

不沿边不靠海,湘江新区以“湘江北去,奔流入海”的豪情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牢记“三高四新”中“高水平开放”的要求,新区从“硬联通”到“软链接”双向发力,打破地理局限,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开放体系。

交通破局打开空间格局。虞公港通江达海,高铁西连通干线。德国招商顾问欧乐·德林感叹:“这里的国际通勤比想象中更便捷。”

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招商推介会上,中德企业面对面谈合作。

思维破界拓宽合作视野。2024年,英中商业发展中心湖南代表处揭牌,9家英国企业来湘交流;“全球研发 湘江出发”活动吸引36位海外青年科学家携24个项目路演;德国卓伯根集团中国区总部落户7年后,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卓伯根基地)正式揭牌。

目前,巴斯夫、舍弗勒等德资企业扎根新区,中联重科、圣湘生物等本土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新区“1+N”国际合作服务平台覆盖多领域,企业“朋友圈”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内陆开放的 “湘江样板”,实践“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因为这里的民生有了幸福的温度——

前沿创新铸就高端产业,开放活力引领一流品质。如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湘江新区以“产城人融合”为核心,书写宜居与宜业并重的“湘江哲学”,让城市发展直抵人心。

以“人”为核心,筑就人才安居港湾。“湘江英才”计划以“政策+平台+情感”留人,65.5%驻区高校毕业生选择留下;1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9万平方米免费孵化空间,让“岳麓山下好创业”成为响亮品牌。

梅溪湖国际新城问鼎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擦亮生态宜居名片。

以“绿”为底色,擦亮生态宜居名片。梅溪湖国际新城问鼎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新区连续上榜中国“幸福百强区”,形成“湖南品质看长沙,长沙品质看新区”的示范效应。

以“民”为中心,补齐民生短板。十年间,新区累计投入住房保障资金320亿元,改造老旧小区80个;投入教育经费超616亿元,新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72所,“岳麓山下好读书”成为教育强区名片。

岳麓山下的“诗与远方”就在身边,从一座座图书馆织起一张覆盖城乡的“书香网络”,到文化+科技激活的新消费,从后湖艺术园区的前卫创作,“岳麓山52阅读”的精神家园,到岳麓山青年戏剧节、“后湖湖畔音乐会”的自由表达……流淌于湘江西岸的文化基因,正为这片硬核的创新高地注入深沉而璀璨的精神力量。湘江新区以“产城人融合”的实践,让发展落地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湘江新区以“产城人融合”的实践,让发展落地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十年潮涌,湘江奔不息;初心如磐,奋斗无止境。站在新起点,湖南湘江新区将继续以“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指引,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先行先试的“改革者”、区域发展的“领跑者”,在下一个十年,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湘江华章,让这座 “青春之城”永远年轻,未来可期。

【作者:黄飞武 胡益虎 柯鸣 黄荣佳 尹婷 罗杨】 【编辑:杨文妤】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